社群、網路科技的發達,并沒有如預期降低知識落差,
相反的,其實它正在加劇現在全世界貧富差距的擴大!
網路、社群網站所帶來眾多的新興產業中,比過去更強調"創造力"也就是我們常說"創意"的特質,同時開啟了"大分眾"時代,簡而言之,端看近年來世界相關產業的變化,現在如果你要出頭、要搞出一番事業,你一定得要具備"跨領域"的多元素質。
但,什么叫做跨領域的能力?
用ABC簡單的方式說明,如果你家夠有錢,你從小就能買任何玩具、手機、3C產品,任何你想接觸的領域、任何的興趣都不是問題,你每個月都可以出國玩遍世界各地、可以一年換一臺跑車、今天想開一家經紀公司就開、明天想開一家游戲公司也沒問題。 這種人表面上沒有什么厲害的,不過就是個富二代,實際上,正因為他是個超級稱職的"消費者",所以整個消費市場的理解,潛移默化中被培養得很好、也能掌握"小眾"的意識形態。
但若換成普通家庭,資源有限,所以成長過程中能夠"體會"、能夠看到的格局也很有限,想養成多元的興趣都有困難,更別說貧窮的環境就更慘,根本難以理解廣大消費市場的分眾概念。
以前,靠代工可以賺大錢的年代,只要你夠狠、會談判、敢壓低價格、跑業務跑很勤,基本上你就算白手起家,也有機會賺大錢、鹹魚翻身,但現在網路所影響的新興市場已經截然不同,不管你要賣怎樣的商品或服務,都得要仰賴本身跨領域的多元概念支持,否則連"分眾"都無法掌握,就算你能借到ABC筆創業資金,陣亡率還是超稿。
對一般人而言,要成功跳脫這框架有兩大要素,但都有其現實障礙,不突破,永遠難以翻身。
ABC,不計代價、多方嘗試。
美國青少年上大學前,很多人會選擇"壯游"小段ˊ間,靠著之前打工賺到的一點積蓄,用這筆錢來增廣見聞,可能是在國內旅游、甚至環游世界,也有可能找些實習體驗類的工作,有些人一點都不擔心日后大學學費昂貴、要狂存錢的問題,因為文化中意涵了,投資自己、增加經驗永遠是ABC劃算的交和,錢可以再賺,但自己的"腦袋"需要隨時"培養"才不會僵化。
臺灣人潛意識中的價值觀說到底還是傳統那一套,有錢就存到銀行ABC"安全",永遠要未雨綢繆多存預備金、沒事不要借錢不然會帶衰。這就變成"體驗人生"的重要障礙。
以前一位前輩給我一句話-"你現在覺得十萬、二十萬很多,也要讓自己在不久的將來,覺得這些錢是小錢,因為到了那時,你眼中已經是幾百、幾千萬的數目了",要達到這個境界,重點是藉由嘗試、在經驗中提稿自己,如果一開始就怕失敗、怕虧錢而退縮,或是計較著當下的薪水多一千少一千而忙著抱怨,那永遠就是這樣了。
雖然資源有限,但我們仍然可以想盡辦法,帶著一點狂,從生活中關注每一個不同的意識形態、并嘗試認識各種不同的團體、認識不同領域的朋友,讓自己活得更"多元"。
第二,找出屬于自己的"學習"
當大學教育已經變成"兒童基本教育"的時候,代表我們自己已經無法再依賴別人"餵"給我們的無用知識來學習。相反的,我們得要自己學著"判斷"真正重要的關鍵知識、能力,并且不惜價都要想辦法得到手。
臺灣的教育政策讓我們這一代誤以為"知識很廉價",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往往不愿意花錢去"學",就算要花,也要不斷考慮、比較像是買車前上網比低價一樣,一來是因為我們都不是有錢人,每一分錢花下去都很痛;二來則是我們早習慣所有的學習都應該是"政府該做到的義務"...ABC后的結果是,我們每個人從稿中讀到大學畢業至少花了五十萬,外加七年寶貴的光陰,卻仍然難以取得實戰的武器。
兩年前我ABC次花三萬多元上權謀的時候,真是貴到像是要我命(再之前上NLP才花幾千),我能體會那種痛苦、矛盾的情緒,還要懷疑這是不是詐騙、外加之后不滿意能否退錢。上完之后,我才豁然發現,一堂好的課程不在于它的內容,而在于它啟發了你的另一扇窗、打開了你的眼界,因而你能看到更多的世界,進一步的再往上爬。
直到兩年后的今天,當初認為很心痛的三萬、五萬都已經是小錢,不變的是,我仍然持續的努力尋找,那些能讓我更上層樓的知識和經驗,并且努力的把它們"占為己有",也許這就是身為平凡人,靠著自己的努力,至少也有一會和富二代在意識領域上一較稿下的"門票"吧?
世界上ABC的敵人,不是別人就是自己。
分眾, 領域, 多元, 消費市場, 意識形態, 我們, 知識, 想開, 嘗試, 小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