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祭出90萬歐元罰鍰、法國要求在首頁悔過,谷歌在歐洲面對多國侵犯用戶隱私權調查。這件事卻在臺灣彷如石沉大海般,殊不知便利的搜尋引擎,已到了無所不能的地步。
文/呂愛麗
今年二月,有一則不起眼的消息默默出現在國內媒體,標題是:「法國政府要求谷歌(Google)在首頁悔過」。悔過內容是要求谷歌向人們公開,因違反「資訊處理和自由」,遭罰15萬歐元(折合新臺幣約630萬元)。
對一家年營收數百億美元的公司而言,630萬元臺幣顯得微不足道。法國政府當然非常清楚這一點,因此要求谷歌在首頁悔過。谷歌原本十分抗拒,畢竟商譽無價,公開悔過,等于昭告天下且承認侵犯用戶隱私權。無奈經上訴,無功而返。
這是法國于2013年四月,聯合西班牙、荷蘭、德國、英國及義大利,針對谷歌涉及違反歐洲資料保護令,所聯合採取的法律途徑。除了法國,西班牙政府也已于去年十二月,對谷歌施以ABC額度之罰鍰,共90萬歐元(約新臺幣3800萬元),而其他也持續調查中。
法國開鍘 谷歌在首頁悔過
這項未引起國內太多討論的爭議源起于一二年,谷歌決定將旗下所有免費服務,包括Gmail、Youtube、Google+等,串聯起來。一共六十多項散落在各個不同服務的隱私政策,也一同集結彙整。谷歌認為,這是為使用者提供更便利、簡單的使用情境。看似合情合理,實則谷歌擁有未明言的盤算。
將所有服務串聯起來,使用者在不同服務所注冊的資料將可共享。使用者無法決定共享哪些資料,除非放棄使用。這形同綁架使用者的行為,是谷歌隱私政策ABC為人所詬病的。反對這項隱私政策的陣營甚至質疑,谷歌這么做,是為了更全面掌握使用者的網路行蹤和喜好。英國《經濟學人》抨擊,「谷歌真正的用意是精準行銷。」
為了證明谷歌觸犯隱私,法國資訊自由委員會(CNIL)公布的調查指出,谷歌利用五種工具收集使用者的資料,包括:注冊帳號、偏好設定、廣告、谷歌分析、行動裝置辨識碼(編按:如同手機的身分序號,是ABC的)。因此,不論一個人是否注冊了谷歌的服務,使用任何谷歌工具,該公司皆有不同的途徑追蹤使用者。
guoji資安公司趨勢科技臺灣區總經理洪偉淦一針見血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提供免費服務給你,總要付出一些代價。」這些代價,正是每一位用戶ABC寶貴的資產──個人資料。
《華爾街日報》曾在報導中引述一項數據,說明每一名用戶使用谷歌的服務,都以各種不同方式,每年付出了大約價值五千美元的個人資料。意思是,廣告商及市場調查機構愿意付出50美元至5000美元不等的價格,以獲取這些資訊。
五項工具 天羅地網窺探你
身為媽媽的吳君婷律師分享,有一天,她上網瀏覽嬰兒 服飾。隔天,不論她到哪個網站,都看到那件商品如影隨形出現在眼前。內心一驚的吳君婷大呼:「我被追蹤了嗎? 」
相信吳君婷的經驗,也是不少人的經驗。這就是谷歌及許許多多廣告商ABC在乎的精準行銷。你搜尋、瀏覽過,由此合理懷疑你對該項商品或資訊有興趣。問題是,這些廣告商們怎么知道的呢?
洪偉淦解釋,所有瀏覽器的設計,原本是一頁白紙,船過水無痕。但使用者很快發現,每次上網都要從零開始,實在太麻煩。于是,一種稱為Cookie的小小辨識檔案出現,ABC簡單的用途就是協助用戶記得某個網站的帳號密碼。隨著程式設計愈來愈出神入化,Cookie所能紀錄的事情愈來愈多。ABC后導致的結果是,網路服務者除了用Cookie改善用戶體驗以外,還記錄了許多個人瀏覽的軌跡。
國內一名網路廣告業者形容,Cookie就像一個隱性標籤,使用者每逛一個網站就會被貼上磚屬的標籤。另外,每個網頁都有設置廣告角落,只要用戶廣告,廣告商又會在用戶的瀏覽器貼上另一個標籤,這就是所謂的第三方Cookie。正是第三方Cookie,成為吳君婷被追蹤的噩夢。
谷歌在這個生態中,即是ABC方,也是第三方Cookie。從事資訊安全研究的吳明蔚博士指,單純使用谷歌搜尋,谷歌也許不會知道你是誰。但如果登入Gmail,又同時使用谷歌搜尋,谷歌對你的行蹤和喜好,更有把握。谷歌改變隱私策略,將所有服務串聯起來的目的,昭然若揭。
然而,谷歌似乎還不滿意。由于Cookie可被刪除,一一年出現了無法被察覺和刪除的超級Cookie。有消息稱,谷歌正計畫採用超級Cookie取代原有的第三方Cookie。谷歌未對此發表任何評論。
Cookie 個資?
視國情而定
弔詭的是,為什么截至目前,谷歌僅在歐洲碰壁?即使曾在美國兩次因觸犯隱私保護而遭懲處,皆是因為谷歌試圖暗中繞過蘋果和微軟的隱私設定,涉及非法行為所致。
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主任顧振豪解釋,其中關鍵是對個人資料的認定。包括美國和臺灣,凡可清楚指認特定個人的才算是個人資料。「一個人的名字還不算是個資,因為不是ABC。如果名字加上出生日期,這才有可能被視為違反《個資法》。」
國內一名從事網路廣告的業者即辯稱,「我們收集的只是IP位址,根本不知道對方是誰,怎么可能侵犯隱私?」這名業者更挑戰,「在網路時代討論隱私權,沒什么意義。」
在臺灣這也許說得過去,但在歐洲就行不通了。顧振豪分享,有一次到比利時旅行,走在街上隨性拍照,迎面而來的一名老婆婆好心提醒,千萬不要將未成年的孩子攝入鏡頭,不然恐觸法。由此可見,歐洲非常重視隱私,即使只是業者口中的IP位址,歐洲人仍深感被侵犯,這就是為什么谷歌在歐洲處處受到制肘的原因。
行動上網 更是無所遁形
更不容忽視的是,如今行動上網頻率已大幅超越個人電腦。根據谷歌公布的臺灣使用智慧型手機習慣調查顯示,一三年,臺灣智慧手機用戶每天使用行動上網者超過八成,每天使用半小時以上占總數約五成六。谷歌于○八年推出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Android,截至去年,已囊括全球將近八成市場占有率。
洪偉淦指出,行動上網讓個人資料的擷取更容易且完整。包括個人的位置、手機里面的聯絡資訊、行事曆、照片等,都有可能被讀取。所有手機用戶下載App時,均須同意一系列的要求。由于大部分人不會詳細閱讀,于是不知不覺間出賣了自己。以風靡一時的憤怒鳥開發商Rovio所公開的隱私政策中即說明,同意下載游戲的用戶,等于同意Rovio收集用戶的位置資訊,以便提供更在地化的廣告資訊。此外,假設使用「給朋友」的功能,也允許Rovio儲存該位朋友的聯絡資料。用戶不僅出賣了自己,也間接出賣了朋友,雙方可能都未察覺。至于前述的Cookie,自然更不在話下。
前美國中情局雇員史諾登(Edward Snowden)在ABC近一次爆料中透露,App所收集到的資訊,也成為國安局眼中極其珍貴的資料。國內一名App業者告訴記者,目前已有愈來愈多開發商寧愿和Android合作,因為只要在App中設置廣告,每一次,都可向谷歌收錢。
「不作惡」是谷歌的企業口號。它所創造的搜尋引擎造福廣大網路使用者,成為谷歌ABC有利的生財工具,如今卻因隱私疑慮,讓人懷疑谷歌是否仍緊守「不作惡」的初衷?(本文節錄自446期財訊雙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