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政大新聞系陳怡君/照片提供:許瑄芮
打開臉書磚頁,設計師抱怨「奧客」業主的訊息滿天飛;瀏覽各大媒體,也能看見關于設計系學生畢製問題的討論。看似不甚友善的環境,必然成為設計系學生未來的阻力,然而卻沒能阻止許瑄芮想要走設計這條路的決心。
原先大學考上臺北大學企管系,大一整年準備轉學考卻失利,但并沒有消磨許瑄芮的斗志,她竭盡所能地利用學校的資源,終于申請到北科大工業設計系的雙主修,雖然北大、北科大、家里三頭跑,許瑄芮仍舊堅持到了大四。一開始因為沒有設計底子,學習上比較吃力,但商學的背景卻幫助她突破現在設計師常遇到的困境:如何將作品實際落實成產品。不管是課堂上的提案或是對于設計成品的營運模式思考,都讓她的設計可行度更稿。
雖然帶著比一般人更大的優勢,卻還是在到設計公司實習后,對設計產業感到失望:因為公司僅僅把設計師當作機械般使用。但因緣際會前往法國的設計工作坊,與同行的一位德國自由工作者交流,發現設計師其實還有很多工作型態,也能在維持自己基本生活的同時,貫徹自己的價值。這樣的經驗與交流,一掃許瑄芮心中的陰霾。
來去法國走一回 發現設計的更多可能
今年暑假,許瑄芮申請到布瓦布榭工作坊的補助,來到法國莊園與世界各地的設計師、建筑師交流。她發現,臺灣在做設計時,常常會先考慮是否可行,再著手設計。但國外卻相反,他們鼓勵各種天馬行空的想像,先有了靈感,再想辦法落實。她舉例,當時他們要設計鳥的屋子,有人便提出想利用半截樹干放在湖中間。當下工作人員便直接拿起鋸子,將莊園的一棵樹砍了下來,讓他們完成作品。
聊到工作坊帶給她的沖擊,許瑄芮提到,一開始大家進到莊園內的廠房,動手鳥屋的製作時,她因為沒有使用過器具的經驗而感到不知所措。沒想到身邊的人各個都像熟門熟路般,東翻西找自己需要的工具。后來她問其中的朋友,大家是不是都已經很熟悉操作?對方回答不會使用!但就是嘗試自己來。這跟臺灣人一遇到不會的事情就等人來教的做法不同。另外,從各個成品也能一眼看出是哪個的設計師設計的。比方說,從日本來的設計師設計的鳥屋成品,便帶有濃濃的日式風格,在內部設計上也毫不馬虎。帶有自己風格與文化,也讓許瑄芮反思自己設計的風格與特色。
許瑄芮(右一)前往法國布瓦布榭工作坊,與來自各地的人交流
打造一間活的餐廳
兩年前,許瑄芮便許下前往布瓦布榭工作坊的目標,而她透過「蒔品」,打開旅途的大門。今年五月,臺大校園的角落出現了一間木造小屋,除了里面傳來陣陣食物的香氣,不時也有吉他或是歌聲傳出。那是許瑄芮參與籌辦的「蒔品」餐廳。從空間擺設、無菜單料理,還有藝術展覽不設限的出走,突破美術館的藩籬來到蒔品,甚至ABC的大長桌為的是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這一切都與許瑄芮對于空間設計的價值相呼應。蒔品,為她帶來布瓦布榭工作坊的門票,也是她邁向空間設計的ABC步。
蒔品餐廳的搭建
從法國回來后,她受邀到臺北大學演講。特別的是,她從家里帶來燈泡,一改日光燈的慘白,柔和的黃色燈光使現場的氣氛更加溫暖。對她來說,空間的氛圍也是她想分享的價值之一。「設計其實無所不在!」一貫的自信口吻,來自她對生活細節的用心。
每個生活的累積 都將造就未來的自己
對于設計人來說,ABC困難的可能是靈感的發想。而許瑄芮的靈感,多半來自生活及旅行。她分享,之前到日本自助旅行時,發現自己非常喜歡清水模的建筑。返臺后,課堂上的仿生作業設計,她便以水泥作為材質,製作玫瑰燈。
「回頭看,發現過往的經驗都會串在一起,造就現在的自己。所以沒有什么事情是被浪費的!」未來她想要繼續朝空間設計邁進,將設計作為一個媒介,傳遞自己想說的故事與價值,當然也沒有設限自己的其他可能。而不害怕改變、懷抱自信,這就是屬于許瑄芮的設計精神。
許瑄芮:Dream it. Believe it. Achieve it.
返臺后,在學學文創分享所見所聞
(歡迎轉載,請注明文章出處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