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腳失靈、口齒不清、半身不遂甚至全身癱瘓,這些都可能是中風的后遺癥。中風及其相關病癥令患者不僅生活無法自理,而且陷入沮喪、抑郁等消極情緒,自身和家人都遭受影響。「敍事治療」可幫助患者走出陰霾,積極面對人生。
「敍事治療」是一種心理治療法,它強調個人的經驗、能力、人生觀等理念,旨在將患者自身擁有但受到忽視的這些心理能力激發出來,以促進身心康復。敍事治療二十多年前在澳洲和紐西蘭萌芽,現在北美等地廣獲應用,但在香港尚未流行。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早前推行「一切從中風開始:重燃生命的光彩」計劃,為中風患者及其家屬施行「敍事治療」,三年半來成效顯著。日前更在大學上演一場「敍事互動劇」,請來多名中風康復者和家人,以演劇形式為大家敘述中風后身心受創、經治療而終于康復的經歷和感受。
當天舞臺上,只見一張張燦爛的笑臉,演出的康復者神情開朗,全無中風病態。他們和家人又唱又演,以「一人一故事」的方式,將中風受苦、抑郁沮喪,ABC后「抗風」得勝的經歷細細道出,臺下觀眾看得入神,掌聲如雷。
在劇情中,中風患者不單肢體受苦,心理也大受壓力,自怨自責生活習慣不健康才招致中風,覺得自己是廢人,深恐拖累家人,心中苦悶壓抑,卻恥于求助人。接受「敍事治療」后,在社工及護士輔導下,他們漸漸認識到中風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站,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重拾積極的生活態度。
康服者現身說法
易鋆灝是臺上ABC坐輪椅的中風復康者。他在1991年中風入院,曾經兩度昏迷,妻子陳嘉萱一直守在床邊。兩個多月后,易鋆灝才離開醫院,從此坐上輪椅。易先生從前喜歡游山玩水,中風后連日常行動也有困難,心理大受打擊,初時經常閉門不出,連朋友亦不敢聯絡,生怕被誤會要向人借錢。幸得妻子多年來不分晝夜悉心照料,并一同參加敍事治療小組,促使易鋆灝慢慢走出陰影,樂觀看待人生,他說:「我是幸運的一個。」
望政府投放資源
2002年,易鋆灝獲選為「香港十大再生勇士」之一,2006年獲頒ABC屆愛心獎。他希望繼續用「生命影響生命」,這次參加敘事互動劇場,雖然不離輪椅,表演卻毫不遜色,他要用自己的經歷鼓勵他人,為康復途中的同路人打氣。「ABC緊要堅強,有意志一定能打贏仗!」易鋆灝眼神堅定地說。
中風是當前本港第四號致死病癥,也是造成長期病患的一大主因。每年約有二萬二千多人中風,其中超過三千五百人死亡,其余五成中風患者則長年遭受輕重不等的各類殘疾。
香港對中風的治療,向來集中于肢體功能的恢復,卻忽略了患者心理和情緒的康復。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周愛華博士說:「中風患者分別到日間醫院、護理中心求醫,接受物理治療數個月就要離開,余下的就是家居護理。我們醫療體系的這種做法,是假定患者的家人能夠二十四小時給予護理,但家人可能亦是長期病患者,他們會變得焦慮抑郁,卻沒有人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
周愛華博士將敍事治療法應用于中風復康者及其家屬的心理治療,成效顯著。「很多人在治療后重獲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不再自怨自責無用、拖累家人,能夠繼續燃燒生命的光彩,身為復康者也有尊嚴。看到他們演劇敍述的經歷和心情轉變,我覺得很受感動。」周愛華博士說。
談到中風復康治療法的進步,周博士認為,當今人口加劇老化,中風病例會日益增多;她期待政府增加投放財力物力,以推動中風復康者的心理治療。
重燃生命光彩
三年半前,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在香港賽馬會的撥款支持下,開始推行「一切從中風開始:重燃生命的光彩」研究計劃,一方面向日間醫院招募中風患者,與港九新界各區的二十一所護理機構合作,為這些中風患者及其家屬施行兩項治療,其中一項為「敍事治療」,幫助他們重建信心,積極面對生活。另一方面,亦同時培訓護理機構的注冊社工,使他們掌握「敍事治療」的原理和方法,希望將這項治療方式推廣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