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罟」是什么?或許對于年輕一輩對這詞語都感到陌生,除非有參加過活動才會稍微曉得,牽罟是傳統的捕魚方式,有罟頭(船家)駛著罟槽(竹筏)把網拖曳在海面上,而陸路上就有人拉住網子固定,等到安置好后,放下浮標作記號,接著由海上和岸上的人合力把網拉起,網里滿滿都是活蹦亂跳的魚,岸上來幫忙的小孩和婦女,就可分得
「牽罟」是什么?或許對于年輕一輩對這詞語都感到陌生,除非有參加過活動才會稍微曉得,牽罟是傳統的捕魚方式,有罟頭(船家)駛著罟槽(竹筏)把網拖曳在海面上,而陸路上就有人拉住網子固定,等到安置好后,放下浮標作記號,接著由海上和岸上的人合力把網拉起,網里滿滿都是活蹦亂跳的魚,岸上來幫忙的小孩和婦女,就可分得一些魚,扣除販賣的漁獲量,剩下的再烹煮大伙一起來食用。
記得小時后爸爸都在家里補網子,因一張網子并不便宜,所以破了洞就想辦法自己補強,我有時候也會跟著出海幫忙,那個時候漁獲量很多,很多魚都有如小黃魚等,記得我們的村里都是漁戶,大家各有各的領域,不會牴觸,反而都會互相幫忙,雖然小時后很窮,但每次牽罟時間,我都會很開心,家家戶戶和樂融融,那段時光真得很難忘。
后來漁業轉型,有新的捕魚工具出現,牽罟就逐漸沒落,每個家庭都轉換跑道,從事工廠代工等,牽罟的漁戶也只剩不到五家,而我父親身為產銷班班長,還是堅持自己的事業,就算苦也要熬下去,小時后父親要出海時的神氣模樣,也已經消失不見,大環境的轉變,后來出海的捕獲量遠不比新漁船多,記得父親先前出海捕魚都不會喊累,如今現在的臉上卻布滿了皺紋,有所感慨,而家家戶戶聯繫感情的方式,也已不復見,直到近幾年事情終于有新轉機。
長大出外工作后,得知觀光業盛行,傳統的休閑農漁業逐漸受到注目,「牽罟」像活了過來,父親變成負責提供船只、網具,活動的靈魂人物,每年春季四到六月、夏季七至八月人潮ABC多,父親當年出海捕魚的模樣,似乎是回來但也好像有點變化,當我一有空閑時,就會前往幫忙,看著許多游客盡力地拉網「哈殺、哈殺」,讓我彷彿又回到那一年的時光。
政府為了觀光業,雖然讓牽罟回來了,但對于漁民的補助,似乎沒有達到預期效益,父親感慨地說:「一張網仔修補很貴,雖然以前攏是能補就補,不過活動越多,需要的網仔也越多,政府的補助只有夠修補網仔,其他開銷和人力,根本攏無夠,但為著能讓牽罟繼續,也只好維持落去。」傳統行業經過包裝,雖然像重新出發一樣,但人才斷層和技藝的傳承的問題,政府是否應該重新審視,而不只是曇花一現罷了。
相關甘苦談連結:
透視藍海 漁業職場
雞農辛苦知多少???
藍色職場
水族儲備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