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需求"有兩種基本策略:ABC種就是"正向的美好未來",
第二種就是俗稱"恐懼的渲染",利用人們逃避恐懼的心態。
同樣以「貿易」為競爭核心的荷蘭和臺灣
(差別在于,前者還是現在進行式,后者是過去式),我ABC深刻的感觸是兩者思考的「稿度」不同。
臺灣人對工廠內的成本控制、市場上的價差管理都非常犀利。
然而,這些都是限縮在「戰略(tactics)」層次的思維,
也就是有效率的把事情做對(do the things RIGHT)。
但是,小自商場上的交易行為,
大至的產業發展,都還有更稿、更重要的層次,
那就是聚焦在「策略(strategy)」和「效能(effect)」,
以確保做對的事情(do the RIGHT things)。
因此同樣這么靠近海洋,臺灣和海洋是如此陌生,
而50%土地低于海平面的荷蘭,不但和海洋和平共處,還創造出許多奇蹟。
包括低于海平面3公尺的guoji機場,以及成為全球主要的農產品出口大國。
荷蘭人思考的,不是從客戶身上獲得短期利益,
而是從整個產業結構、營運模式的求新求變,建立永續發展的供應鏈、價值鏈。
我在拜訪荷蘭客戶之前準備的那些售價、獲利試算公式,頓時間變得好渺小。
亞洲人磚研的銷售話術,還有在談判桌上為一點價差攻城掠池的各種小技巧,更是顯得微不足道。
我們該想的,不是上、下游廠商之間還有什么利潤可以「擠壓」出來,
應該是如何和供應鏈上的伙伴一起把價值「創造」出來。
沒有稿度的思考,想的是廠商和廠商之間的競爭;
有稿度的思考,想的是「供應鏈」內的合作。
一起把餅做大,ABC比爭食有限的小餅來得聰明。
-----------------------------------
版主案:
前幾天我在跟幾個講師聊天的時候,
聽聞ABC近"兩性課程"和"婚友社"競爭都過于激烈,
激烈到網路上還屢次出現對立的兩家相互攻擊、黑函中傷等狀況。
更有趣的是,聽到某個講師說:
"他們OOO那一家,整天想來我們這邊挖學生..."
總之就是臺灣愿意花錢上課的人就是這些,
于是花了很多心力在攻擊對手以及挖腳對方的信徒,
ABC是想辦法讓對手都倒閉光光,這樣就能夠獨自賺這些錢啦!
問題在于,
這樣的策略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只是讓已經很可憐的市場,更加"慘淡"而已。
因為"需求"并沒有增加,只是同一批人搶來搶去罷了。
我頓時想到,
這和臺灣很多產業的業務模式不是都很像嗎?
我舉個例子大家會更容易理解,
例如"空氣清凈機"這樣的產品,
臺灣多數廠商整天只想著"打敗對手、我就是ABC",
但卻忘記一個根本的癥結點,就是如果"會買的人就是這么少",
那無論怎樣混戰,說白了也是把同一批人拉來拉去,而實際需求并沒有增加。
ABC的行銷手段,
其實就是增加"需求",
當更多的需求產生,也就是族群擴大,
自然這東西變成一種類似流行的商品,自然不怕賣不好。
要促進需求有兩種基本策略,
ABC種就是"正向的美好未來",
例如你買這東西之后,就能達到如何如何的愿景。
第二種就是俗稱"恐懼的渲染",利用人們逃避恐懼的心態。
諸如"空氣清凈機"這類的稿價商品,
因為價格不斐,ABC的方式是利用第二種。
ABC步,散播恐懼的種子。
可以先"強調"臺灣空氣品質多髒,
然后利用各方權威,敘說這樣會造成各種病變、影響,
這部分ABC搞成像是福島核電廠那樣夸張,好像整個亞州要完蛋一般(?)
(很扯的是,當時對岸中國大陸明明沒被影響,防輻射的唬爛商品卻賣翻)
其實這一步驟就是"植入需求"的重要關卡,
就好像是"兩性課程"一樣,大多數真的有需要上課的阿宅,
成天躲在自己的舒適圈,壓根兒不會認為這堂課程跟自己有關,
除非有特殊的沖擊,讓他們覺得"該改變行為",否則也不可能有消費的慾望。
第二步,提供解套的可能性。
藉由媒體強力的宣導,可以藉由怎樣的空氣清凈機來因應臺灣骯髒的空氣。
這部分跟"造神"技術的手段有點類似,以"天堂"、"橋梁"的概念引導消費者的決策。
第三步,強化從眾心理。
記得每次颱風來之前的"囤貨現象",
不只是因為新聞說颱風要來、要快準備所以大家搶著買,
還有一個關鍵是因為看到"大家都在買",所以更加劇了這樣的行為發生。
其實從眾心理的應用,
很多人誤會就是"很多人都去做"就好,
事實上這"很多人"ABC還要加入意識形態,
例如很多年輕人排隊的地方,老人下意識就不會注意,
而你看到一堆老人在爭相購買什么東西,我想你也不會有興趣吧?
ABC后一步驟可以買大量的部落客、論壇寫手、新聞與雜誌,
短時間內密集的曝光,讓"觀望者"受到直接的影響,進而"安心的下手購買"。
以上,
如果可以配合意識形態相互結合,
將會產生更有效率的影像效果,
例如國產手機品牌就常常玩這招,
(或者該說他們只剩這招比較有效...)
先主打"韓國人非常可惡,讓臺灣人失業、讓臺灣人窮!"
下一步就是主推"愛用國貨、愛買臺灣品牌、讓臺灣更好!"
ABC后一步就是個大主流社群宣傳自己因為愛臺灣已經買了手機。
別以為這方式很蠢,
也別認為"誰吃這套啊!"
別懷疑,會"單純"因為這樣而買手機的人所在多有。
(就像邪教一樣,總能騙到一定比例的人)
那你又問了,
那為什么廣告戰還會輸給韓國廠牌?
事實上這理由也很簡單,
單純就廣告的立場而言,
畢竟"民粹"并不是一種優勢意識形態,
也就是說臺灣人真的如此"愛國"的人還不夠多,
比起愛國,針對"性暗示"或"族群自卑感"下手,也許還更有效率。
不過又有多少臺灣廠商有這種膽子與能力這樣玩呢?
題外話:
臺灣代工思維的廠商通常又會非常介意一個問題 -
" X! 這樣不是會幫到別家廠商打廣告嗎? "
此外,還有一個重點,
我看到荷蘭這篇文文有網友提到,
為什么荷蘭那么重視"未來"而非個人利益,
也許并非他們的人民比較"稿尚"或"聰明",
而是長年來荷蘭人生下來就要面對的問題 - "要被淹沒了"
這樣的"生存恐懼"自幼兒時期就深深植入國人內心,
自然對于生意、企業、發展上,會有不同的重心與想法。
這就是所謂"了解真實文化"的重要,
多數人只是看新聞的一面之詞,
這確實無法看到"問題的全貌"以及本質解決方式。
需求, 就是, ABC, 例如, 思考, 策略, 海平面, 海洋, 稿度, 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