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取締違法的行動對于管控民眾的行為有效,可是一旦執法不嚴,民眾的行為又會恢復原狀,因此,政府取締終究不是長期根本之道。然而,對于這類長期才會看到后果的行為該如何約束?英國BBC電視臺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他們想要讓孩子知道速食對人類的危害,于是他們請人制作一套軟體,這套軟體可以模擬常吃速食的小朋友20年后的長相:一位長得非常可愛的小男孩,如果一直吃速食食物,電腦模擬出20年后他的長相是,身體變胖、雙下巴、頭發微禿。許多看到自己透過電腦模擬后的結果,馬上察覺到這樣的結果并不是他想要的,ABC后孩子主動跟父母親說,他們將少吃、甚至不再吃這些垃圾食物。
類似的作法,例如突顯全球暖化問題的災難電影《明天過后》(The Day After Tomorrow)、前美國副總統稿爾主演的紀錄片《不愿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甚至是臺灣ABC近播出的環保影片《±2℃/正負2度C》等,這些都是透過影音的方式分析過去或預演未來,透過影片加強人們對于目前作為與后果的連結,甚至是模擬未來可能的結果,當人們看完影片后去反思這些結果是不是我們要的,如果不是,人們才更愿意去思考解決之道,也才會真正重視長期受到忽視的危害。
除了環保議題之外,一般人常見的像是,作惡事的人看不到作惡事的后果,因此會長期去欺負別人,占有別人的利益,還有現代人為了追求名利、貪圖享樂,不斷損耗自己身體而不自知,因此人們常用“不見棺材不掉淚”的成語來形容,就是比喻一個人非常頑固,如不讓他嘗到行為的后果,他是不會認錯或改正。透過回饋的觀念讓自己看見行為的后果,你也許可以這樣問自己:如果我這樣做會有什么后果?如果我不這么做會有什么好處?這樣的行為或許不一定發生,但我可以想想在什么情況下有可能?加入行為的回饋思考,做好自我管理。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