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剛過,這幾天放完大假回到崗位上班,大多數的上班族難免有些小小的不悅;如果親愛的你,正是不開心的那一個,加繪子建議不妨轉身看看身旁那些朋友們:不記得從何年何月起聽他喊「待業中」,然后,印象中,好像從此也就沒離開過「待業中」了。 雖說上班族的幸福感與滿足感,竟要靠這種「人家騎馬我騎驢,回頭瞧瞧,還有全靠兩條腿的」的想法得到慰藉,不免淪于「阿Q」,顯得可笑;不過,知道嗎?儘管如此,比起今天加繪子要跟大家聊的另一個新興族類「繭居族」,以上所有「不滿足的上班族」和「無限期的待業族」…其實,某種程度,大家可都稱得上ABC,而且,也都還算是正面、積極又樂觀的有為青年呢! 「繭居族」,這詞兒不是加繪子自己說的,沒錯,你猜對了,這又是一個從「向來很愛發明新名詞」的日本來的「創意」。經濟大蕭條以來,日本社會有越來越多年輕人因為找不到工作而在「家里蹲」。
根據心理學家齋藤環的研究,截至去年為止,日本約有100萬名像這樣長期在家窩著, 選擇自我封閉,也斷絕與人群接觸的「隱蔽青年」(Hikikomori),他們約佔可勞動人口的一成。 我想,親愛的你應該會有這樣的好奇:「繭居族有什么好稀奇的,我們身邊不是也有一大堆男生女生,年紀輕輕就大不出門、二門不邁,叫『宅男』、 『腐女』什么的?」嘿,別誤會,請容許加繪子稍做釐清。我們常說的「阿宅」,其實跟隱居于都市各個角落、于讓所有人忽略自己存在的「繭居族」,是完全不同滴! *長期「待業中」,可以宅,不能隱! 在臺灣社會,「阿宅」兩字指稱的範圍相當廣,說穿了,并沒有什么負面的意思。這樣說吧,名校畢業的有阿宅,科技新貴也會出阿宅,阿宅無所不在。基本上,「阿宅」沒什么大問題,可以工作(只是不適合當業務),或是,繼續找工作(只是面試常失敗),真要說,頂多有「長相越來越像電腦」(因為掛網時數過多)的恐懼罷了。 「繭居族」情節可就沒那么簡單了, 因為長期找不到工作,這些人除了選擇把身體關在家里,更一併把自己的「心」也關了起來。
不過,身、心的隱居并沒有帶來靈魂的自由或清靜,反而使他們往另一端走去,不斷地否定自我的價值,甚至,埋怨沒有貴人相助、祖宗庇蔭,摧毀存在的尊嚴。 談至此,加繪子要說,我不是學界人士,也沒有企圖把這篇文章當成論文來寫,因此,請各位看倌就別往什么磚有名詞里面的嚴謹定義鉆了。加繪子倒是想要藉此請親愛的朋友們一起來想想:「你我身上難道沒有潛藏的繭居族特質嗎?」說的更確切些,面對職場,親愛的,你,常不常發生那種『想前行卻很遲疑』的「不安感」?有沒有遇過那種「想成功卻怕失敗」的「壓迫感」?甚或,會不會也陷在「想振作卻老墮落」的「卑微感」?…相不相信,每個人的答案其實差不多。 這有點像感冒,再健康的人,偶而也會請個病假。只是,如果有個家伙一年365天,天天全掛病號,無時無刻不在感冒,那恐怕天候變化或流行傳染的機率很低,問題大條了,顯然得從自身的「免疫力不足」檢視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