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很常聽到這幾句話呢?
"我覺得像我這樣的阿宅,肯定沒有人喜歡!"
"我再怎樣努力工作也買不起房子的啦!"
"要是我有其他方法誰要選擇這樣做勒?"
"我覺得像我這樣的阿宅,肯定吸引不到女生"、"我的學歷那么難看,肯定沒有老闆要用我"、"我喜歡的對象不可能喜歡我"、"我再努力工作也存不到錢"、"我一定做不到的"、"我只有這個選擇"、"要是我有其他方法我才不會這樣做"、"一個月輕鬆賺十萬以上肯定是詐騙"、"我和處女座的人不合"... 是不是很常聽到這幾句話呢?
"限制性信念"是我們潛意識中ABC古老的防衛機制之一,能讓人類不需要透過思考、單靠直覺就能在"不好的結果"發生之前,預先做出相對應的迴避,就像是小時候當小孩子學會"被火燒會痛"之后,潛意識就會永遠烙下這個鮮明的"枷鎖",幫助我們日后碰到火的時候,不需要思考也會知道那是危險的、不迴避可能會受傷。
從小到大,我們的潛意識中早已"設下"無數的枷鎖,以至于人們看到打雷會準備躲雨、碰到稿處會有所恐懼、面對迎面而來的車輛會知道閃避、甚至看到野狗會有所防範。 而這"枷鎖"ABC的特性是,必須要"特定"的條件之下才會觸發束縛,所以我們平常難以察覺到它的存在。
要解析"限制性信念",首先我們要知道"信念"到底是如何形成。 信念也可以稱為"意識形態",要形成一個信念需要透過三大元素, "證據"、"解釋"、"情緒" ,且幾乎所有"信念"的存在一定都有其背后真實"目的",例如某些人曾犯了大錯,心中無法自我原諒,于是得要依賴宗教的信念,來獲得"自我"救贖。 而限制性信念的存在,目的就是為了要讓我們能"降低犯錯機會",這個目的看似立意良善,那又為什么會讓人們畫地自限呢?
箇中原因可以簡化成NLP的一句話"地圖不是疆域,限制性信念終究只是信念,而非現實"
理解"限制性信念"之前,我們得要先學會分清楚,什么是信念、什么又是現實? 例如火會燒傷你的手,這就是現實,無論你的信念再怎樣堅強,只要是人類都無法突破這個"會被燙傷"的事實。但如果撒上鹽、做了特殊處理的時候(如宗教儀式),這時候理論上溫度并不會造成燙傷,但若你仍被限制性信念所束縛,那你肯定打死都不敢踩過去了! 話說回來,扯到跟宗教、科學有關的辯論很容易讓人迷失方向,尤其能量、靈魂之類的超科學,在這邊姑且讓我們放一邊。 讓我們用一個更簡單的分辨分法,對同一件事情,如果已經許多人證實"技術上可行",且該技術你能夠取得,那就是現實,如果你不愿意做、無法做、或是做不到,很有可能就是"束縛"正在阻擋著你。
潛意識基于保護自身的理由套了無數枷鎖到身上,其實我們只需要單單"看到一個悲劇",例如自己的親人經商失敗而自殺的單一事件,光是這個事件,就已經足以滿足"情緒、解釋、證據"三個元素,因而枷鎖瞬間就套上去,讓我們一輩子會直覺的感覺到創業就會造成悲劇,縱然后來長大、過了數十年,這個感受仍然會持續存在。 請記住,潛意識不會理性的分析這些枷鎖到底是如何,它只會想盡辦法保護我們,就算矯枉過正也無所謂,畢竟"生存ABC"。
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限制性信念也常發生在男女感情上,例如常見的告白失敗、被打槍而大受打擊之后,情緒非常低落、此時很可能"解釋"這一切要嘛是自己不夠好,再不然就是女人太可惡,自己的失敗就是ABC的"證據"。 無論不夠好、或女人太可惡,這些也會瞬間變成"枷鎖",日后有喜歡的對象的時候,就會自動啟動,讓我們往往不知道為什么,就是無法順利的和對方約會、牽手、甚至進一步交往。
簡而言之,"信念"若是在錯誤的情況下產生,就會成為日后阻擋成功的枷鎖。
很多人都有個誤解,以為要解決問題就是 "沖就對了"。
所以也會這樣勉勵不敢搭訕、不敢告白的阿宅們說"不沖怎么知道會失敗? 先沖了再說啊! 反正多一個機會失敗也沒關係!",或是跟怕狗的人說"你就勇敢的摸下去就可以啦! 看! 狗狗都很喜歡我呢!",再不然就是跟找不到工作的人說"多面試就對了,對你又沒有損失!"... 事實上,以上我們常人認為很普通的建議,對已經有限制性信念的人而言,往往都會造成非常負面的效果,更進一步還會"強化"其信念,讓該枷鎖更加堅不可破,很多悲劇就由此而生,以后更不可能再有所作為。
問題就出在"證據、解釋、情緒"三大元素。想像一下,阿宅直接"沖"出去搭訕,結果會如何? 基本搭一百個大概就是被打槍一百次,這種失敗的痛苦情緒又再度陷入證據與解釋中,直接去強化自己原本的信念,告訴自己"看吧! 我果然不行! 再努力到ABC后都是悲劇吧!"。于是把自己更推入悲劇中,再也無法接受更多改變的可能性,現實中也常聽過,怕水的人,小時候被父母強迫踢下水中練習游泳,結果長大后一輩子打死不游泳,或是已經有懼稿癥的人,被強迫參加稿空彈跳,嚇個半死之后打死不玩。
提出"反證"有用嗎?
很多人以為只要舉出"反證"就可以說服、幫助這些被束縛者,例如為了鼓勵學生上臺演講,小時候老師總喜歡講一大堆"小時候很爛、長大后變成名人"的故事來鼓勵我們,但這種方式只能讓"還沒有被束縛"的人心中懷有憧憬,對于已經產生厭惡感的人毫無幫助。 從感情來比喻,若對一個交不到女友、憤世嫉俗的阿宅說"你看那個小王,他也是沒車沒房,但卻也能交到不錯的女友啊! " ,此時阿宅ABC無法接受,反而會更激烈的告訴你"那個小王的爸爸其實很有錢,那女人只是為了要錢、根本不是真心,如果小王爸爸沒錢,他也交不到女友啦!"
我也曾經碰到一個朋友,我們花了好幾天只為了討論"臺灣年輕人創業能否賺到錢?"這個話題,對方舉了他爸的失敗忠告、他老師的說法、以及他同學朋友如何、外加一堆臺灣經濟很爛的新聞,就只是為了要證明、要讓我認同,年輕人創業根本就是當炮灰、一點都不是件好事情。 而我也是舉了一些我朋友的例子,例如韓國以新臺幣5. 29 億元收購臺灣Gogolook 軟體公司,當然他照樣指稱那只是運氣好或有富爸爸,ABC后我淡淡的跟他說,你眼中所見都是失敗、都是悲劇,實際上你連ABC步都沒有踏出去、都還沒跨到這個領域就已經下足了定論,而我跟你ABC的不同,雖然我跟你同年,但我已經真真實實的經歷過,且還因此賺到人生ABC桶金。
看勵志的書籍、參加激勵課程無法治本,那是讓自己更慘的慢性毒藥!
現在我們知道,無謂的激勵、讓自己暫時有勇氣沖,都無法確實的打破自我的束縛,很快又會"故態復萌",以至于臺灣每次暢銷書排行榜ABC名都是"激勵類"的書籍,且那些瘋狂砸錢參加過激勵課程的人,多數ABC后也沒能確實的"改變"自己。
很多人都說"貧窮會世襲",其實應該改為"限制性信念會代代相傳",父母認為不可能達到的事情,往往從小就會如此教育小孩子,因此小孩長大以后,自己都不知道該束縛的存在,只是自然而然的產生某些價值觀、因而被影響一輩子。典型的臺灣父母給小孩的信念例如"文憑",讓我們這一代從小就受盡考試壓力、只為了追求更好的學校、更稿的學歷,并且還會以為只要有碩博士畢業就必定會有好工作、有好工作就能賺很多錢、就能順利得到異性的青睞然后安穩過一輩子...。
當我們接受了這個信念,我們也就只能依循這條"道路"前進,潛意識直接幫我們封鎖了"其他的可能性",當然也就沒有轉變的可能,這就是限制性信念影響整個社會、影響階級流動ABC深遠的地方。 巨觀而言,我們幾乎沒有辦法改變這樣的自然現象,但從個人的角度,想要破解這樣的信念,并不是沒有可能。
解說到此,我們已經認清楚,因為有限制性信念,間接影響我們不敢離職追求更好的工作、就算被男友打還是不愿意離開、因為怕自己失業所以寧愿在家當米蟲、就算知道自己很想要脫離單身卻也不愿意跟邪書學習...,說到底,真正在掌控我們行為并非我們的理性,就算我們知道"應該"做什么,總會被自己給打敗。 限制性信念也就是一種"舒適圈"的概念,除非這個小圈圈待不下去,否則就算理性"知道要跨出去",實際上腳抬到一半都會收起來裹足不前。
問題是,大家就算"知道"原來自己已經被限制性信念所困,然后每天告訴自己"我不要被限制、我要突破",卻還是徒勞無功,就像一個自卑的阿宅,縱使對自己再說一千次我好帥,事實也不會有什么改變,因為你的這個行為,建立在自己都認為自己很丑的基礎上,你想騙誰呢? 別氣餒,這并不是因為你不努力,而是因為你得要學會"繞過"潛意識的防衛,畢竟守門人也是為了你好才設下重重防線,你如果沒有更強烈的決心,當然就會徒勞無功。
人的真實慾望不可能被消除,卻有可能被覆蓋、轉移!
這就是為什么傳統心理諮商、輔導方式近乎沒辦法解決這類的問題。但ABC是可以被突破的,且大多數情況靠我們自己就可以改善限制性信念,要破解這個"魔咒",需要兩把"關鍵的鑰匙"-
ABC把,就是"想辦法找出障礙的根源",要打開通往自己潛意識的"后門",這把鑰匙往往就藏在那"心靈ABC黑暗的深處",例如小時候很胖、被人身攻擊的自卑記憶,或是父母節儉過頭,導致用錢極端的斤斤計較,也有可能是與親人、朋友間的摩擦所導致的不滿,甚至是因為自己沒錢、由心自然而生對有錢人的對立情緒...,換句話說,也就是每個人心靈的黑暗面。 當某一個負面事件發生、創造心靈黑暗面的時候,潛意識就會製造一個限制性信念試圖"封鎖"未來再次遭受痛苦的可能性,幸好,這個過程具有"可逆性",只要反過來找到源頭、取得鑰匙,就能打開信念的"后門",并開始逆轉的過程。
第二把,就是"用新的信念加以沖擊"。當我們打開心靈深處的后門時,我們才會獲然驚覺,原來自己是這樣被困在框架中而無法自拔,唯潛意識的編碼就像記憶體一樣,無法被"直接刪除",需要有一套"新的程式"來完整覆蓋。(請注意這個重點,很多人因為親戚朋友陷入邪教、或老鼠會而無法自拔來問我有何方法,或是以為"反洗腦"真的能把原來的意識形態刪除,這樣的理解是錯誤的,ABC的方法,就是理解原本的根源,之后用另一個更強大的意識形態來覆蓋,才有辦法取代之前的信仰,這也同時解釋了,為什么很多老鼠會、邪教被"法律刬除"后,多數信徒并非大澈大悟,而是"轉往其他老鼠會、邪教。)
簡而言之,也就是模擬當初"信念被製造"的情況,只是這次目的是要製造"與之前不同"的信念,一樣是透過"動搖、植入、強化"的順序來執行。 ABC直接的實踐就是,給自己創造"沖擊"的機會,只要能確實的沖擊自己的情緒,就有機會放入的價值觀,或者我們應該說,每一個你現存的"想法",大都是"很久之前"被某個沖擊的機會所"埋入"你的潛意識中逐漸茁壯成長成為今日的局面。
拿我個人的經驗來說,當初我會"毅然決然脫離阿宅"的契機,嚴格說來是在于我把我擺到一個新的環境,我親眼看到非常多男女同學都可以開心的打打鬧鬧當朋友,同時也有很多人自然的交往,感受到極大的沖擊后發愿改變,而后才會接觸到各種心理、兩性相關的書籍,改變我的一輩子。 也許現實中沒有那么多特殊的機會、場合,但只要能給予相關"沖擊"還是值得多方嘗試,例如想辦法參加通常都是真正的有錢人才會參加的活動(當然,需要一點手腕),就有很大的機會從中受到刺激,進而把自己的意識形態轉換到另外一個不同的境界,再不然,花錢回學校進修上課吧! 對自己的"身分"做一些調整的時候,因為所處環境與際遇、身分的不同,思維必定也會有所改變。 當然,也有不少人光是閱讀幾本比較有沖擊的書籍也能產生相同的效果。
取得這兩把鑰匙之后,任何人幾乎都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意外"的改變,往往自己都難以相信,但也唯有"改變"之后后的你才會真正理解,這確實就是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只是這個"一念"背后所代表的意義,可真的真的不簡單呢!
延伸閱讀- 女人嚴重的心理障礙 - "媽媽的魔咒"
信念, 限制性, 潛意識, 枷鎖, nbsp, 我們, 束縛, 例如, 沖擊, 失敗, 限制性信念, 毒辣N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