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子三歲,開始上正規的幼兒園。早就等著這一天的到來,一來希望孩子能接受教育,學點知識和規矩。二來也希望每天能有一點Me time。
上周開學,也是我ABC次親身直面英國教育體制。聽了幼兒園園長的講話、老師們的介紹,此后自己也研習了一些英國幼兒教育的ABC新實踐,對以下兩點頗有感觸。
ABC個,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其二,孩子三歲即可看老。
誰是成功之母?
常言道,失敗乃成功之母。但是,在幼子上的幼兒園,老師卻不主張讓孩子“失敗”。
園長在家長會上說,他們給孩子制訂的教育目標都會結合考慮每個孩子個人的實際情況,包括體力、語言、交流、解決問題的能力等,他們還會通過家訪、家長會等方式盡可能全面地了解每一個孩子的具體能力以及家庭環境和條件,爭取給更多的孩子量體裁衣地制定出“個人教育計劃”。學期末根據這個計劃來衡量每一個孩子的成績和進步,這樣,孩子很不容易“失敗”。
在英國教育界,這種“避免失敗”的思潮現在有越來越盛行之勢,不僅僅是存在于幼兒園,小學、中學也都有。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如果孩子反覆地遭到訓斥、反覆地被告訴自己“失敗”,不僅會傷害孩子的自信心,還會造成緊張、焦慮、自卑、對學習的逆反心理,甚至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從近期來看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從長遠來看,對孩子的一生都會有影響。
相反,如果不斷地得到鼓勵,相信自己總能取得成功,則會鼓勵學生進一步追求成功。反覆成功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反覆失敗的孩子更容易失敗。總而言之,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這種觀點造成的結果是,在有些學校,學業上的競爭不再受到應有的鼓勵,甚至運動會都取消了傳統的獎勵優勝者的做法,轉而去搞所謂的“非競爭性運動會”,參加者人人有獎。因為,有勝者必有敗者,勝者榮耀,敗者必然羞恥。
其實,我們都知道,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不如意,ABC次考駕照失敗、ABC次招工面試遭拒絕、心碎的初戀、破裂的ABC段婚姻、賠錢的ABC筆股票……這些,在英國一名退休的小學教師貝蒂看來,都不應被叫做失敗,而應該被叫做“推后的成功”(deferred success)。她在不久前召開的教師大會上說,教育工作者只有堅持這樣的態度,才能夠在校園中推進積極的鼓勵、支持學生的態度,減少消極的批評、打擊學生的做法。
“政治正確”走了極端,是我當時聽到這句話之后的ABC反應。也許是因為,在東方的傳統文化中,一定的“羞恥感”可以轉化成上進的動力。在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過程中,所有的老師都曾經反反覆復地告誡我們,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了總結經驗教訓,再接再厲,爭取下一次的成功。
佩服老師們對孩子心理健康的關懷,但是,總不能永遠把孩子包在棉花球里吧?
我倒希望,“失敗”仍然是學生、包括小學生校園生活中必須面對的一個詞匯。長大之后,人總會有面對失敗的一天,如果沒有從小就學會如何面對失敗、沒有學會如何找出失敗的原因,怎樣才能掌握戰勝失敗的本領呢?
超越失敗、化失敗為成功是人生必須的一個本事。如果幼兒園不教、中小學不教,孩子只能在長大之后自己再逐步摸索。這樣,反倒印證了貝蒂的話,成功真成了“推后的成功”。
三歲看老
三歲看老,也是近來教育界流行的一種觀點。
幾天前,英國磚門從事兒童行為研究的一名心理醫生斯科特(S Scott)告訴BBC,在孩子離開幼兒園之前,就可以預測出以后哪些孩子青少年時期更容易欺負人、逃學、中途輟學,甚至,哪些孩子成人后更容易失業、有暴力、犯罪的傾向。
不久前,英國的《泰晤士報》披露了內政部一份有關治理所謂的“小流氓”行為、降低青少年犯罪率的報告。從報告中可以看出,政府決策時也已經在考慮這種“三歲看老”的觀點。
報告指出,預防犯罪需要“從娃娃抓起”,因為成年人可以通過孩子在幼兒園里的表現以及家庭成員的歷史狀況,預測出哪些孩子長大后更容易失足。
斯科特醫生說,研究表明,在90%的案例中,青少年甚至成年人的問題,都可以追溯到他們在3-5歲年紀很小時的表現。
思前想后,不知道自己是應該贊同還是反對這種觀點。贊同是因為它確實有一定的道理,人的性格生來既有一定的定性,小的時候外向活潑,長大了也不會沉默寡言。相信三歲看老,能夠使父母和幼兒園的老師更加認真地對待小孩子的言行和所作所為,而不是以“孩子還小”一言以蔽之。
但是,三歲即可看老?畢竟有些自暴自棄、認可現實的悲觀色彩。僵硬地使用,難免還會束縛人的手腳,過早地把孩子模式化或是錯誤地定性。
2005年9月13日(http://www.tich.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