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孩子在同學面前時不時顯現優越感、與眾不同、享有特權,遇有爭執時,一付你奈我何的表情,或許當老師的媽媽會善于利用自己的方便性,將孩子的課業教得很好,可是這些孩子如果不能跳脫這種模式,往往容易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就像一般資優生常有人際關系不佳的困擾,當然不全是孩子的問題,也可能是同儕間的妒忌心,造成方方面面的矛盾,所以“易子而教”是一個不錯的考慮。
媽媽們偶而互相交換朋友家的小孩,一方面看看同樣的事情,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所表現的和別的小孩有何不同,如何改進?讓孩子自己學習好的行為表現, 避免親子關系太緊繃。因為當我們在教導別人的孩子時,感情的成分會比較淡,但取而代之的是理性、客觀、包容、語氣也會比較好,所以孩子往往比較不會抗拒,反而容易接受。
教育這門學問是因人而異的,因材施教、個別差異,都是考慮的因素。 如果,遺傳是不可改變的事實,我們只好從環境上來改變,讓一切會更好。當然一定要用ABC的誠意來付出真心和善心。相信孩子也會變的越來越好。為人父母ABC希望的不是自己好,而是孩子能比我們更好。@、
(http://www.tich.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