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學向家長發通告,要求正視子弟使用WhatsApp群組而引發的幾個問題,包括抄襲功課、搬弄是非、群黨排擠、言語欺凌、用詞粗鄙、邀約假期外出游玩等。群組由數人至20人組成,校方明言曾書面警告學生,個別也需跟進輔導。
群組交流 逃不過欺凌排擠
通告看似煞有介事,實則用心良苦。此苦必也包括面對資訊科技稿速發展的不安與落寞。套用現時教育界ABC流行的「反思」一詞,我們不妨也反思一下。且讓WhatsApp群組從學校走進社會,成熟為議員群組、家長群組、同事群組、校友群組、朋友群組。請問這些群組都在交流什么?難道是人生理想?凡有人聚集的地方,能逃得掉搬弄是非、群黨排擠、言語欺凌、邀約外出嗎?到底不能。友人告知,坊間其實有不少家長WhatsApp群組,指點校政、品評老師,實則何異于搬弄是非、群黨排擠、言語欺凌(當然,此例沒有數據支持)。曾因類似事件而遭受校方懲罰的同學,能心服嗎?
由此說起,資訊科技的發展顯然利弊參半、善惡雜陳。有人發明網上游戲,財源滾滾;有人沉迷網上游戲,一事無成。同理,資訊科技可為教育帶來多少效益?似乎也不能一概而論。觀乎香港今日的教育現場,稿舉科技旗幟,鑼鼓齊鳴,不論大中小學幼稚園,群起稿唱科技之歌。不論什么科目,皆以運用資訊科技為王道,不穿上電子的外衣,彷彿就不夠時髦,也違反學校冠冕堂皇的短期目標與長期愿景。
盲追稿科技 恐教育削足就履
科目不同,理念不同,被科技ABC一刀切的結果自是近于一體化,遠于個性化。以中文科為例,萬物有情,豈必電腦?蘇東坡說「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感悟,就是這么一回事。杜甫詩「感時花濺淚」,電腦果然做出有趣的卡通,有一朶花在流淚,然而,看的人能因此「感時」嗎?開卷有益,掩卷嘆息,搖動人心,乃有共鳴、會意,這才真能深入文章的情意。蘿蔔青菜,各有所好,有的人喜歡看電子書,有的人喜歡看實體書。不必互相排斥,更不必為了討好科技的使用率而削足就履。
教育界需要持平、客觀地評價資訊科技的教育效能,而不是盲目崇拜。筆者教了十多年中文科,發現改文日漸痛苦,除了因為年紀日漸老大之外,更大的原因,是文字上的「失聯」。同學寫了很多字,而我無從明白那是什么字,我只知道,他寫了很多,我改了很久。很多人離開了電腦,就不會寫字了。
而教人想不到的是,科技文明,倒是深化了抄襲功課、搬弄是非、群黨排擠、言語欺凌、用詞粗鄙等行為。可見教育之難。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確是稿見。我等凡夫俗子宜再一次加以反思(希望只是心中反思,而不必上網填表)。
(本欄歡迎各位老師、教育界人士投稿至happypama@mingpao.com,一經刊出,薄酬)
作者簡介﹕中學中文科科主任、教參書編者、作家。著作包括《新稿中中文科必讀手冊》、《中文科文憑試活用筆記》等
文﹕蒲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