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一般靠背誦學唐詩,有沒想過唱誦?教育學院邀請作曲家,根據20首唐詩的內容意境編新曲,包括家傳戶曉的《金縷衣》、《游子吟》等,由合唱團獻唱,製成音樂光碟作教材。教院中國語言學系副系主任謝家浩說,跨藝術教育可藉音樂、圖像等提稿學生對唐詩的興趣,刺激其想像及討論,甚至藉以讓學生多接觸不同範疇藝術,啟發多元智能。
教院正推動跨藝術教育,謝家浩曾在學校試行以德國作曲家華格納《結婚進行曲》的旋律,譜上同樣是「四拍四」、以愛情為主題的《詩經》首篇《關睢》內容,即「 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供學生唱頌出來。謝說,「學生學得很開心,因為音樂很易感染學生,引發他們的情感」,但他補充,《結》一曲樂韻歡樂,《關睢》則較平淡,情感不同,是「男仔追不到女仔,心頭啰啰攣,但仍有祈盼」,可藉對比兩者引發學生討論。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1張)
增學習興趣 引發討論
自古除《詩經》是唱出來,唐詩、宋詞也是唱出來的,流行曲早已有唱宋詞的例子,如已故歌星鄧麗君的名曲《但愿人長久》,歌詞是蘇軾的《水調歌頭》 ;鄧的名曲《幾多愁》,歌詞亦是李煜的《虞美人》。謝說,學生如透過背誦學詩歌,容易感枯燥、痛苦,「學生若覺得自己在唱歌,背誦會容易得多」。
教院邀請文學根柢深的作曲家,為20篇唐詩重新編曲,包括李白的《下江陵》和《望廬山瀑布》、孟浩然的《春曉》,將向部分學校派發合唱團唱唐詩的影碟,日后或上載至網站供學校作教材。謝說,曾讓學生聆聽唱誦《游子吟》、再畫出詩中景象,樂曲有安眠感覺,很多學生畫游子母親在燈光下縫衣的景象,結果引發學生很多問題,例如為何一定要在晚上縫衣、古時晚上的光線是否足夠等。謝指音樂可激發學生聯想及引動感覺,帶來沖擊,助學生投入。
看秦淮河照學《春江花月夜》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1張)
謝期望將文學融合音樂、美術、舞蹈,製成更多教材,如梵稿名畫作《繁星》配合歌曲《Vincent》、學生邊看秦淮河照片邊賞析唐詩《春江花月夜》。他指要留意配搭不同藝術作品時不可「離經叛道」,亦要讓學生討論,如比較秦淮河和香港維港照片,哪個較配合《春江花月夜》,甚至是否認同這些配搭,促進深層次理解。他說,學校要推動跨藝術教材,得靠不同磚長的教師合作製作教案,不能單打獨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