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近的特首施政報告提出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到內地交流,姑勿論交流地點只有內地的原因是什么,這至少反映學生到海外交流某程度上有效果,否則,政府不會撥款甚至變成經常性開支來舉辦交流活動。
筆者當年在學,從沒有想過自己能和同學離開香港,到外地學校交流,但近十年來,卻聽到愈來愈多學生參加游學團。游學團由ABC初只有那些有經濟能力的學生或由某些團體資助的學生才能成行,到近年由關愛基金資助,再變成教學政策的經常開支,ABC終變成了所有學生的指定活動。
女兒就讀的蔡繼有學校,多年前便開始了「世界教室」的游學傳統。由四年級開始到八年級這五年間,由學校總校長,加上主任、班主任帶領,按年游學于北京、臺灣、上海杭州、新加坡,到ABC后八年級到英國法國游學。學校會設計適合的行程,包括游覽當地有教育意義的景點;重點是和當地學校的學生一同上課,親身觀察和體驗當地的學習環境、老師的教學模式、當地學生的學習內容及學習態度。家長可選擇同行,或讓子女自行隨團游學。
筆者的女兒今年就讀五年級,筆者夫婦近兩年隨女兒先后游學北京和臺灣,今年的臺灣游學團便剛在四月尾舉行。
近距離觀察 更認識子女
筆者聽過很多家長質疑,學生是否必要參與游學團,是否有得著,就算有,又是否和團費相稱呢?根據這兩年跟隨女兒游學的所見所聞,筆者認為的確對學生有所裨益,就算只是隨行,亦覺有所得著。
女兒去年到北京游學,曾到當地兩間小學交流,我們香港家長和學生先在禮堂聽該校校長介紹學校,之后女兒和同學們便和該校學生一同上課。筆者所見,當地接待的學校,教學模式較接近guoji學校,學校亦以「實驗學校」命名。在校內觀課時,筆者在小息和當地師生傾談,并翻閱教科書,加深了對當地教育狀況的認識。女兒的老師亦會在同學們完成交流之后,和他們討論當地學校的教育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情況。
除了交流和參觀過程中的得益之外,隨同子女參與的家長,更可近距離觀察子女和老師、其他同學的互動情況,間接加深對子女的認識;亦可認識子女同學的父母,家長們走在一起,可以互相交流子女在校內相處及學習的消息,從其他家長口中間接認識自己子女的另一面。父母暫時放下工作,和子女一同度過數天游學之旅,亦是難得的親子機會。
臺灣遇地震 意外?收穫!
女兒在剛過去的臺灣游學團,在當地學校禮堂觀看介紹短片時,剛巧遇上了地震,是女兒經歷地震。看到當地老師即時把所有門打開,之后當地導游亦在旅游巴士上教導學生遇上地震時的應變方法。這次地震對女兒來說有驚無險,可說是這次游學團的意外學習收穫,印象難忘。
筆者認為游學團的參觀交流活動,對學生來說有擴闊視野、練習第二語言、學習獨立和自顧能力的好處。對同行的家長來說,亦有加深對子女和其他學生、家長認識的機會。故整體來說,筆者支持學生參與游學團,亦建議家長在客觀環境許可的情況下同行。
作者簡介﹕本科磚研IT,曾任教多間大磚院校,自女兒入讀保良局蔡繼有學校后,愛女心切,轉攻IB
文﹕邵海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