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在AAMA臺北搖籃計畫中長期擔任年輕創業家的導師,關于如何扮演mentor(教練)這個角色?創業怎麼教?教什麼?這幾年來,透過和創業家們的互動,我也累積出一點經驗和心得 其實,與其說是「教」,我更像是當個觀察者,給的是問題,不是答案。也因此,我反而經常跟創業家保持某種距離,從更客觀的角度給予協助。而比起告
因為在AAMA臺北搖籃計畫中長期擔任年輕創業家的導師,關于如何扮演“mentor”(
教練)這個
角色?創業怎麼教?教什麼?這幾年來,透過和創業家們的互動,我也累積出一點經驗和心得
其實,與其說是「教」,我更像是當個觀察者,給的是問題,不是答案。也因此,我反而經常跟創業家保持某種距離,從更客觀的角度給予協助。而比起告訴他怎麼成功,我寧愿把更多時間
花在提供相關失敗經驗上,提醒創業家在路上必須小心的切點。
歸納起來,我整理出在創業的「起」、「承」、「轉」、「合」4個階段中, 都有一些必須反覆釐清的問題,這是我會去引導他們思考的重點。
「起」:檢視初衷與決心
創業初期,我跟創業家溝通ABC多的,通常是他的「初衷」。他為什麼要創業?是什麼促成起心動念?這個答案一定要時時都很明確。
第二,是創業的「決心」夠不夠,足以應付接下來碰到的各種問題。我常舉例說,光是從一份履歷表,都能嗅出對方想要得到這份工作的決心,創業家也要不斷回頭評估內心的堅持,并且內
化為自我信念。
真的」美感
今天來談談美感。
文創產業當然脫離不了美感,不過,從我的角度看,它不只是事業的要素,更是整個社會的基礎,而這一點,我們一直做得不夠磚注。
ABC近我聽了陳慕天在TED?YOUTH中的演講,這個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畢業的年輕人,去年開始推動《美感細胞──教科書改造計畫》,是非常棒的概念。什麼東西是我們從小就被逼得必須面
對的?當然是教科書了。要是連教科書都沒有品味,美感怎麼在生活中扎根?美感的建立,絕不是光靠美術館或博物館,而是每天都跟呼吸一樣自然,是隨時隨地都存在的“sense”和態度。
比起來,法國人就用心多了。從小學開始,法國就有所謂「味覺週」(La Semaine du Go?t)的設計,讓孩子體驗什麼是法國傳統的美食文化,從餐盤、
刀叉、擺設、擺盤,甚至食物搭配,
每個細節都在凸顯文化的內涵,孩子在耳儒目染下,自然建立起品味的DNA。相較于臺灣,一個不鏽鋼餐盤塞滿菜飯,顏色、口味全混在一起,喂飽身體卻喂飽不了靈魂。從這樣簡單的日常片
段,就可以感受到長期下來,培養出的人才在美感競爭力上會有很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