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父母總愛說-
看看隔壁小明上臺大、看看同事的兒子小美當律師.....
----------------------------
臺灣媒體喜歡將韓國與臺灣的發展做比較,
但韓國駐臺代表說,媒體若長期負面報導強調本國不如人,恐怕會讓人民對失去信心。
無論是社會新鮮人薪資、經濟發展、文創娛樂產業等方面,
媒體總愛比較臺灣與韓國的表現,各式批評常讓臺灣人覺得身陷窘境。
駐臺北韓國代表部代表丁相基接受「全球zhongyang」雜誌磚訪時表示,
通常民眾對本國要求較稿,拿外國的優點來批評自己也是一種愛之深責之切的表現,
批評是 為了刺激政府做得更好。但他也提醒,
媒體若長期負面報導強調本國不如人,
恐怕會影響人民,逐漸對失去信心,甚至打擊自尊心。
他說,臺、韓兩國輿論在與外國做比較時,前者常見聚焦式、后者則多採分散式。
就像近來臺灣常拿經濟文化娛樂等與韓國集中式地做比較,
凸顯了雙方的對立與競爭感,而韓國則與各不同在各領域上做比較,所以對臺灣并無針鋒相對的情緒。
丁相基對于臺灣的醫療健保、言論自由、教育、人權、快樂指數等讚賞不已,
他覺得臺灣在各方面具有優勢,應善加利用。
-------------------------------------------
版主案:
印象中之前奸的好人系列有提過,
當我們要確保某人"繼續擺爛、不知上進"的時候,
ABC的方式就是持續採取"對比"的方式來激勵對方。
這原理解釋了為什么很多"自認為是對的"父母,
不斷跟小孩說"你看那個誰又上了臺大! 那個誰很成功! 看看你...."
也很多師長總愛說"看那些建中學生比你們努力多了! 看看隔壁班...."
結果反而讓小孩聽久了以后很快就沒有感覺,伴隨自尊受創、開始擺爛。
我相信你我身邊一定都有這樣的"米蟲"存在,
而ABC弔詭的地方在于,這樣的父母不會承認自己"激勵方式"錯誤,
反而更進一步的會去責怪、歸咎都是當事人自己不愿意改變.....
言歸正傳,
各位有沒有發現,
ABC近幾年,臺灣的現況如何?
主流思維不斷的就是"拿外國來比、拿來罵政府",
而且大規模的曝光"負面"的對比,
就算偶爾出現少量"臺灣之光"也是曇花一現。
(或者很快也會變成 阿Q精神自慰的模式...)
表面上也許很多"有志之士"會一廂情愿的認為,
就是該好好的學國外的見證、激勵臺灣人才可以啊!
如果不這樣激勵、那豈不是就是不思改進? 這樣太可惡了!
中觀而論,
這是否就像那些"父母、師長"一樣?
犯了這種一廂情愿的大頭癥呢?
現在問題來了,
當整個臺灣主流思維已經轉變至此,
媒體不斷用"對比激勵"來增加話題討論,
政客也不斷搞"對比激勵"滿足增加度的需求,
一廂情愿的改革者更是愛用"對比激勵"自認為這真的有正面效益............
臺灣正個社會,是否會因此持續不知上進呢?
我們看下去...
父母, 看看, 代表, 隔壁, 恐怕, 就是, 信心, 主流, 有志之士, 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