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庭常有一個床邊故事時間,每天晚上睡覺之前,父母把電視關掉,磚心陪伴孩子三十分鐘,這三十分鐘可以念故事或是討論白天發生的事情,父母通常是講個愉快的床邊故事,然后對孩子說“做個好夢”,才熄燈走出來。我很喜歡這個“傳統”,(因為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這個床邊故事的習慣),一方面孩子是在父母的注視下入睡,心中很踏實,知道自己有人保護,可以安心入睡,另外一方面,睡前念的故事讓孩子“乘著歌聲的翅膀進入夢的王國”,啟發他的想像力。
反觀我們的孩子,上學期間,當然是不用說了,做完功課,身心疲憊,爬上床,倒頭便睡,珍惜平躺睡的每一分鐘,即使是幼稚園的孩子不要做功課,父母也很少念故事書給他聽,多半是隨著大人看電視,有時是在沙發上睡著了,才抱進去睡,他閉上眼ABC后的影像是電影的打打殺殺或庸俗的綜藝節目。很少有父母肯關掉電視,把注意力磚注在孩子身上,讓他享受被重視的樂趣,成為你注意力的焦點。
ABC近看到一份夏令營的回饋單,對“你ABC希望爸爸為你做什么?”的問題,大部分的孩子寫“陪伴我,帶我去玩”;對“你ABC希望媽媽為你做什么?”的問題,答案竟然是“不要碎碎念,多原諒我”,還有一個孩子寫“抱抱我”,看了令人心生不忍。這些愿望都是不難達到的,也是孩子本來就該享有的,為什么我們的孩子冀求不到?
1956年,美國哈洛教授的猴子實驗已經明顯指出“有奶不是娘”,孩子要的是安全感,父母的關心與鼓勵,還有人格健康成長所需的營養,不是物質上的享受,為什么我們還是日夜加班,賺錢給孩子用,我們是真的為他們賣命呢?還是為自己的虛榮?如果是前者,顯然物質享受不是他們要的,如果是后者,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不能重新來過。
作為父母,我們對孩子的關愛中注入的不僅僅是親情,也是孩子形成健康的道德觀的養份。
(明心網)(http://www.tich.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