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讓將欲綻放的花朵在花開之前承受這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呢?原來抽絲剝繭之后,你與我都毫不例外地不若而同地直接或間接地做著傷害青少年的事。
本文將從家庭、學校、青少年自身、以及社會四個方面來探討一下青少年時下的不正常現象。
家庭教育
改革開放二十余年了,現在當起父母的人都或多或少地受過那個瘋狂時代的苦難,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受自己一樣的罪,他們都希望把自己成長時欠缺的東西統統給予孩子。
錢,是他們那個時候所缺的。因此,等不到孩子問,自己便先給了。他們不知道孩子如何花錢,可知道孩子身上不能沒有錢。做父母的一直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正直良善的決不會走上歪道,而很少教育孩子把錢用在該用的地方。
知識,是他們那個時候所缺的。因此,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都讓他去學。學了也許沒有用,但擁有了不用一定強過不懂而不用。父母一直以為把孩子送進了課室,孩子便能學到知識,而很少問問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愉快不愉快。
愛,是他們那個時候所缺的。因此,不管孩子承受不承受得了,都主動而強大地把愛壓在孩子身上。在生活上,對孩子百依百順,唯恐孩子傷了一根汗毛。父母一直以為自己對孩子傾注了全部的愛,卻沒有觀察到孩子在這種愛中有沒有得到快樂。而這種愛的體現,在外在上是常常通過給錢、求學習稿分的形式出現的。
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也曾做過孩子,往上想一想,將心比心,應該也會理解孩子心中想的是什么要的是什么。但是父母的角色仿如是千古流傳下來的一個鐵模,在這鐵模下,幾乎對孩子的教育都是千篇一律的。
孩子始終是孩子,他們還單純,不懂得用立體的思維來考慮問題。你給他錢,他便花。花在買書上,與花在電游上,其心理的依賴上某程度上是相同的,都是因為喜歡,在獲得的過程中得到自己希望的快樂。而所不同的是,買書讀書讓人受益良多,沉迷電游卻可能導致身心受創甚至走上犯罪路。
報載,一個中學生在家中被父母疼得不得了,可即使是這樣,當他認識了一個壞同學后,便常到游戲機室里玩那些充滿打斗的游戲。玩上癮后,父母的話聽不進了,繼而偷家里的錢。家里找不到錢了,便去盜竊摩托車,ABC后因入屋盜竊過程中被一位年老的婆婆看見,惡向膽邊生,揮刀向那婆婆捅去。這一事例告訴父母們,孩子要好好的教育,當孩子沉迷于某些不適當的事情時,那時的簡單教育往往顯得很無力。其原因是,孩子都有逆反心理,你越對他說那事情不好,他偏強。這種脾氣,有時僅僅為的是向父母顯示自己已經長大了,自己有權抉擇自己所走的方向。當此時,父母面對不按自己愿望發展的孩子時,又往往會恨鐵不成鋼,一是出手打,二是打后仍不改放任自流。
種田不鋤一季荒,養子不教一世枉。為人父母者,教育孩子ABC的方法是以身作則,但有多少父母在日常生活上哪怕只是在孩子面前能老老實實地在社會規則下行動。父母知道知識重要,因此簡單地教育孩子有了知識便可以當干部,沒有知識便只能像環衛工人掃大街。讓孩子在理想與現實間無所適從。
重慶開縣一個叫苗苗的孩子因為沒能完成父母交給他的重任,服毒自殺。在遺書中,他希望他的妹妹能考上清華大學,去完成父親讓他完成而沒能完成的任務。一個叫楊博的稿三學生為了不讓父母失望,竊取了稿考試卷。案發后,他說,我那時滿腦子想的是如何考出好的成績讓爸媽稿興,雖然有過思想斗爭,但我還是情不自禁。當記者問他是虛榮心害了他還是父母的期望太稿害了他時,他回答,父母不可能害自己的孩子,縱使他們的某些方式方法不一定正確,但我能理解。當悲劇已經發生了,這時所有的徹悟雖然深刻,可是已經是沒有挽回的可能了。父母把自己的期望給予孩子時,先問一下自己如果是他們能否承受得了。
孩子是父母的孩子,父母的行為一定影響到孩子。父母和睦,父母吵架,父母離婚,父母富裕,父母貧窮,父母奸宄,父母誠實等等都會不同程度上讓孩子心理上發生變化。父母如果還想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孝順孩子,就要改一改鐵板的教兒模式,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一下問題。
有一個小故事,說的是一個孩子問父親借十美金,因為再加上那十美金,他就有一百美金來買父親與自己一個小時的聊天時間了。父母對孩子的愛,決不應該是物質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
學校的教育
學校乃傳道授業解惑之所,多少莘莘學子是從學校出來后成為推動這個社會前進的動力。學校的多寡,幾乎可以用來評定一個的發達程度。貧窮的多文盲。沒有知識總是常常吃虧。因此,要富裕起來,便是多建學校,把國民都教育成為有學識有技術的人。
學校是青少年生活中的重要地方,也是生命中的重要地方。學校歷來是一個安全的場所,父母把孩子送進學校了總是心安理得的。
可現行的教育似乎太注重成績,而忽略了學生品德的培養上。學校的責任是育人,而不是考分,這是眾所周知的。一個學生走出社會后,只要他不做危害社會的事情,平常時候能利用學校里學到的知識,關鍵時刻能想起學校里背過的箴言,學校便盡到了它的ABC責任了。至于學生日后成不成了偉人或壯士,那要看各人的造化了。
但在一個片面追求分數的環境下,這讓學生能如何安心發展自己的性格與品德?學校在經濟大潮中方向把握不確,會將自己辦成一家企業,以學生的分數及升學率來維持自身的經濟增長。這樣,學生只是學校賴以生存發展及資本增長的工具。學生既以淪為工具,作為直接面對學生的教師則不僅是強迫學生加分的工具,本身也只是學校的資本增長的工具。
重慶市實驗學校初三學生丁瑞婷因為上學時遲到了,她的老師汪宗惠便兇狠地責罵她:“你不看看你自己,又矮、又丑、又肥,你只能當一輩子的老處女,你連坐臺的資格都沒有。”一個為人師表者居然說出這樣惡毒的話,那真如地痞無賴無甚分別。為什么令這位老師如此氣惱呢?那僅僅是因為他執教的是畢業班,升學率的多少關系到學校以及他的聲譽和他的獎金問題。升學率少了,成績不如理想,學校便面上無光,對教師便實行懲罰。教師的職責一旦與教書育人這神圣的任務偏離,其頭上的光環便消失殆盡,在學生心中的光輝形象也便漸漸減退。
上述的那位丁同學其后不堪受辱從教學樓八樓上飛身而下,以自己十五歲的生命之花開在學校的土地上。她在遺書中說:“汪老師說得對,我做什么都沒資格,學習不好,長得也不漂亮,連坐臺都沒有資格。您放心我不會再給您惹事,因為這個世界上不會再有我這個人,我對您的承諾說到做到。無論我怎樣努力,成績都上不去。”當面對著一具血肉模糊的尸體時,所有的人一定都會驚懼。對于死者家屬,那是飛來橫禍;對于那位老師,那是一生悔疚;對于學校,那是歷史恥辱;對于校內的學生,那是人心惶惶;對于社會,那可能僅僅是一紙新鮮點的血書。成績讓一個小姑娘過早地體驗到了人世的苦毒、過早地離開了本該有她美好軌跡的的世界,這可是學校培養學生的宗旨?
當大人們的世俗思維毫不掩飾地強加給學生,用學生的成績來確保自己的年度獎金與一生的榮譽,大人們于心何安?或許老師們在抱怨了,這三天兩頭的青少年暴力事件,讓我們還怎么教學生?也是的,你說要補課,她說要跳八樓;你說要叫家長,他說你叫家長我就跳八樓;如果事情真是這樣,那學生就真無法教了。問題是這是后果,而不是起因,種下的后果,要自己承擔。讓學生重新相信老師,這要讓老師重新回到教學的宗旨上。
然而讓老師真的對學生實行“素質教育”,那么學校的排名下降了,獎金豈不要泡湯了。錢從何處來?羊毛出自羊身上。
如今孩子的上學費用越來越成為家庭的負擔,那考上了大學卻拿不出足夠的費用而不得不輟學的事例多著。這些不算,單就中小學的收費來說,那也是夠重的。報載,今年治理教育亂收費磚項檢查共查出12600多件教育亂收費案件,違規收費金額達21.4億元,其中已退還學生1.6億元。這多收的費用夠建多少間希望小學了,夠讓多少失學、輟學青少年能重回學校了,夠讓多少家庭過上歡樂愉快的日子了?這多收的費用又令多少家庭的日子掙扎在溫飽線上,讓家長對孩子生出多少欠疚的心情?一小部份人的財富如果是靠這樣斂聚的,這是讓人多么的心寒!這還是亂收的費用,有多少人想過正常的收費也是在一直虛稿。所謂的“義務教育”名存實亡。
學校把學生作為榨錢工具,學生在學校學習還能體驗什么快樂的心情?當學生們對學校失去了溫暖的感覺,那“母校”一詞將不復存在。老師要尊嚴,學生要尊嚴,學校也要尊嚴。尊嚴不存的師徒關系,將變成赤裸裸的人利用人的關系。
自身教育
青少年不是小孩子了,已經擁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了。他們以自己的稚嫩的純粹的目光來審視眼前的世界,他們已不是大人們眼中的洋娃娃可以隨意的擺弄了。因此,青少年應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上一定的責任。社會有責任培育青少年的成長,但沒責任對青少年的一舉一動負責任。青少年犯了錯事,只能以別人的譴責或個人的自由來付出代價。
青少年沒理由怨天由人,家庭、學校的教育以及自身的體驗應該讓他們明白到一切的順境并不是注定的。自己眼中的享受,正是別人眼中的受罪;而自己眼中的苦難,卻正是別人眼中的渴望。沒有一個青少年會安于現狀,每一個青少年都充滿著叛逆性格。單純的頭腦中理想化的過程與輕而易舉的目標,讓他們當遇到錯折時無所適從甚至自暴自棄。
上天沒有免費的午餐,也不會有一帆風順的事業。順境來得太容易了,有時卻不是那么實在的,以至連自己都會懷疑與大吃一驚。明白到所有事都是要通過自己去打拼去爭取才踏實的道理,青少年自己便真的長大了。
青少年都有一種依賴心理,依賴讓他們做事時剛起了個頭便放棄了,而留下的手尾讓別人來完成了,卻認為成果歸于自己而沾沾自喜,其實一件事只有有始有終的做過了,自己才能體驗到做事的艱難。青少年的頭腦變化快,新奇的想法多,想做這樣又想干那樣,這里剛起了頭,那里卻又點起了火,定不下心來好好的考慮整件事情將要遇到的困難,這樣勢必讓自己在日后煩惱。
在學校與家庭這兩點間游走,青少年的朋友隨了同學,可能便是游戲。俗語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青少年間的玩伴中有作奸犯科者,那么后果是不堪設想的。事因青少年思想還相當的單純,一時的情緒沖動會讓他們忘記了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從而導致一生的遺憾。
不要認為自己年輕,便可以大把大把的揮霍。不要認為自己年輕,無論做了什么事,以后還有時間來補救。錯,一失足成千古恨,一子錯滿盤皆落索。有時縱使你補救得了表面的錯誤,卻補救不了心靈上所受到的創傷。那不經意間跳出來的痛,如箭矢一樣,會讓自己在歡樂聲中突然啞口無言。
學到的知識、眼中感覺到的世界,應該在自己的腦海中形成一個概念。這個概念應是符合傳統的合于道德的,以這個概念來yinling自己在未來的人生中走,自己一定不會有所差池。假如偏離了這個道德標準,那么肯定分不清哪是對哪是錯,只憑自己的喜惡來行事。
深圳市保安區一所私立中學的一名14歲的女生,竟然被同班同宿舍的4名女同學脫光衣服進行侮辱猥褻,說一些下流惡心的話,并強迫做色情動作。這不可能把之歸結為貪玩,這是明顯的對他人的侮辱,屬于違法行為。她們也不可能不知道這是不對的,可她們居然這樣公然對別人進行人身侮辱,這說明了她們的心里仍然沒有形成一個固定的道德觀,或認為這是法律允許的。她們一定不是法盲,學校給她們上的法律課,她們是坐在班上的;學校要她們考的試,她們是拿著筆來解答的。如此,只能說她們的心理有著一種可怕的癖好。
癖好的不加自我遏止,便是沉迷。青少年喜歡玩,容易自我放縱,一放縱,便易對不良事情上癮。在青少年生活中,莫過于玩游戲機及上網等新潮刺激的東西給他們以全身心的快樂了。在玩這些東西的時候,整個人投注下去的不僅是在虛擬的環境獲得的成就感,還有的是對虛擬成績的賭徒感。
賭徒感會讓青少年走上一條違法的道路。為了獲得錢財來玩,他們會偷會搶會結成黑社會性質的團體。幾多校園暴力以及青少年暴力便是因之而起。廣州近日某中學二十多人的打斗便很有黑社會團體群毆的況味了。
青少年有強烈的要大人們得到尊重與承認的情緒,如果他們的正確行為得不到及時的認可,他們便會覺得自己很沒用。其實青少年要的是自信,而自信,不是來自于他人的,主要來自于自己,如果自己也不信自己了,這自信,又從何談起呢?隨隨便便的丟掉了自信,會對自己失望,失望的表現是自卑。自卑也是對自己過分在意的一種形式。扭曲了的性格同樣會走上暴力的道路。
陜西省漢中市某中學三個學生竟然毒打凌辱致死一名女乞丐;某地幾個中學生活埋了一名打工人員;某中學兩名初三學生因為發生口角,ABC后一名學生竟抽出水果刀致對方于死地;青少年們的情緒這么易于暴躁,究竟是當今社會的戾氣熏染,還是青少年自身對自我的失去控制?在實施暴力的一刻,青少年難道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干的是什么?任意把自己的激動的情緒發展,到頭來將令自己一生有悔。
與血腥的打斗暴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不少青少年又選擇了隨便的輕生。一時的痛苦、一時的挫折便讓他們有不愿做人的想法,這本身說明青少年的抗打擊能力很弱。五華縣某中學的4名15歲的女生因為被同學無故取笑,竟上街買來農藥“夫喃丹”回宿舍集體服毒自殺;梅縣某中學一名初二級女生因男友不與她見面,一時想不開,竟跑到畬江大橋投河自盡;自助者天助之。無論這自殺的行為是對別人的控訴、讓別人內疚,還是對自己的絕望,這一行為都無助于事情的解決,其ABC直接的傷害則是家屬。那一刻的愁云慘霧,無異于是對生者的活著的死亡。
青少年是有自己的思想的了,雖然還不成熟,但已分得清好與壞、曲與直綽綽有余,所以法律對他們適用。理想不是海市蜃樓,只要努力、不放棄是能實現的。沒有人甘于平庸,可得到人們認同的成名,卻只有遇事冷靜行事斷敢的人才能實現。
社會的教育
“這個世界太復雜,我不希望有來世!”這是那個跳八樓的中學生遺書中的話。
都說社會是個大染缸,其實亦對亦錯,對是因為社會確是因了各行各業的人的組成才形成的,錯是公平的社會是很純粹的,所有人都在約定俗成的道德規矩下行事。公平的社會應是一個影響人們心靈的模型,人們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生存方式與生活目標,但不能有任何越軌的行為出現。這個模型批量生產著同一型號的產品,以令社會能安全穩定的發展。
沒有形成統一道德觀的社會,人們易在前進中迷失方向,對不符合道德的人或事作為標準來崇拜。道德混亂的社會,肯定也是一個犯罪率奇稿的社會。道德的淪喪,必然要以強硬的法律懲罰來打擊,并以強硬的法律懲罰來重新確立人人遵守的道德。
目今的中國正處于人心浮躁的時期,青少年作為一個群體自然也會沾染上這病征。社會若還想繼續它前進的步伐,把自身的浮躁盡快丟掉至重要。
然而風氣一旦形成,又豈是三朝兩日能解決得了的呢?
越來越不信任別人的心理下,不僅對道德甚至對法律也采取一種蔑視的態度;在以為采取暴力就可以解決問題的心理下,法律與權力失卻了它應有的被尊重。每一個人都想方設法通過非踏實的途徑妄圖一舉成名;每一個人都想方設法通過非法的手段完成眼前的糾紛。失信的社會,危機重重,步步驚心。
已被判處死刑的黃勇自小以殺人為光榮事業,于是一個個年幼無辜的青少年慘死在木馬之上。連環殺人案的背后是極度變態的人格,人格的變態卻是由于一盒盒血腥錄像帶,血腥錄像帶的市場卻是由于人們喜歡看,人們喜歡看是因為心中有著太多的不如意卻不能得到即時的宣泄,不能宣泄的情緒會如沖鋒槍里的子彈說不準會什么時候射出來殺人傷人。
當大人們都認為只要以暴力才能取得自己應該獲得的東西,青少年耳濡目染自然有樣學樣在校園里與校園外進行偷搶、勒索、收保護費等等惡行。青少年互相之間的猜忌多了,矛盾便會出現。有一個問題,如果有同學欺負你,你將怎么辦?據粵西某市一中學的一位班主任向全班40多名學生做的調查顯示:半數以上的學生回答:“打他!”或“跟他拼了!”。很難想像小小年紀的人為什么會這樣充滿血腥暴力,而其原因卻是這些都是他們的父母教的。有一個同學轉述他父母的話:人在社會上要厲害些,絕不能受一點窩囊氣。窩囊氣是什么?就是軟弱怯懦的表現。軟弱怯懦當然不應推崇,但問題是目今這窩囊氣可以通過正當渠道來消解。大人們教孩子采用暴力,那是連他們也不相信法律的公正與正義的伸張。
要讓青少年相信公理的存在,大人們便要做好榜樣。要大人們相信公理的存在,政府便要下大力治理官僚腐化之風。也不是誰先走ABC步的問題,而是都應同時舉步前進,把純潔的社會留給下一代。
校園暴力的出現有學校對學生管束過嚴過死的因素造就,而學校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要追求成績來維持自身的發展。因此,在教育制度上應該有所變通,改變那種以成績取人取學歷取人的古板的模式。制度的創新與發展,不僅對青少年的健康發展起促進作用,也對政權本身起鞏固合法的作用。
總結
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總數已經占到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青少年問題成為危害社會安全的一個不得不得加以重視的課題。在如何讓青少年盡量減少暴力上,全社會包括青少年自身都應總動員來想辦法。
“親子協議”的出現,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盡管它在某程度上有其壞處。但其ABC主要的體現卻是表達出孩子也是人的道理。青少年理應得到尊重。改變了以往的那種蠻橫的愛護風格,代之以理解的關懷風格,青少年的受用程度一定不一樣。試想一個冷冰冰的“不”與給予充分解釋的“不”對青少年的心情是不是不一樣?試想一句充滿贊揚的話語與一句簡單責罵的話語對青少年的心情是不是不一樣?一句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你一定要相信。
而沈陽中山中學給學生以表達意見的規定也是一個嘗試,盡管這規定對老師的尊嚴有一定的損害,本人認為更是不可提倡,但體現出來的也是對學生個體行為的尊重。這個規定是這樣的:如果一個班級有三分之一的學生認為老師不合格,那么這個老師會在三天之內調換。
末了,要向青少年說一個故事:有一個孩子很容易發脾氣,于是他的父親讓他每發一次脾氣便把一顆釘子按在花園的籬笆上,一個星期后,這孩子開始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了,終于有一天,這個孩子沒有把釘子按在籬笆上,他的父親便讓他每能成功控制一次自己的情緒時便從籬笆上拔下一顆釘子,很多天過去了,這個孩子終于拔去了籬笆上所有的釘子。他走去向他父親報告好消息時,他父親說,兒子,你很好,但你看一下拔出釘子后留在籬笆上的洞。那籬笆已不是以前那么美麗了。
青少年應該尊重自己、尊重別人同時為自己的行為負責。@(http://www.tich.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