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永遠積極正面 (Be Positive All the Time)
從ABC次開始,一直在隨后的幾次培訓中。Be Positive (要積極正面)一直是幾位主講老師使用頻率ABC的詞,她們反復地、不厭其煩的強調,老師積極正面的態度對這些行為有缺失的孩子的重要意義,老師不但對這些孩子的態度要積極,而且對這些孩子的家長和他們的家庭環境、成長背景也要有一個非常積極的態度,這樣才能真正的改變這些孩子。
一位主講老師要求我們查找自己以前一些負面的話語和想法,不找不知道,一找嚇一跳。如“我拿你怎么辦?”“這個孩子總是給我找麻煩!”“你總是打人”等等。自己的負面想法蠻多的,看來要警覺一些了,應該去掉這些負面的東西。
一位主講老師認為,老師負面的想法,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個“壞孩子”,是一個不被群體歡迎的“另類”,時間長了,這類孩子對自己就會逐漸的失去信心,放棄努力的機會。結果讓事情變得更糟。而老師正面的態度,會讓孩子覺得“我還行”“大家都喜歡我”,慢慢的改變自己不受別人歡迎的行為,從而逐漸的自我規范,走向成功。
在培訓中我們常會看一段實際的教學錄影,然后小組進行討論。有一個錄影片段是美國某幼稚園小朋友做游戲的時候,有一個叫Andy(化名)的小男孩總是站起來搗亂,可是坐在他身邊的老師,每次都是笑著把他帶回到游戲中來,反反復復幾次,ABC后那個小男孩終于安定下來,參與到游戲中去。在他搗亂的過程中,游戲還在進行,老師始終在微笑,其他的孩子們也似乎沒有過多的注意那個小男孩的行為,ABC后鏡頭在那個小男孩的前面停留了一會,定格是小男孩那張快樂的、天真無邪的笑臉。
和錄影中的這位老師相比,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當孩子做的不好時,我還很缺少那位美國女老師的耐心、平和和積極的態度。看來這是下一個我要努力的方向了。
(二)“歡迎你回來,我們仍然愛你”(Welcome back. We still love you! )
一次培訓中有這樣一段錄影,在美國一個小學教室里,一個叫Ben(化名)的男孩,當老師在對全班同學講話的時候,他卻故意把另外一個小朋友推倒在地。老師讓他離開座位,到教室后面time out (見注解)。Ben不情愿的走到教室的后面,獨自一個人坐在椅子上,哭了起來。老師沒有理會他,也告訴其他的同學不要理會Ben,轉過頭來照常聽老師講課。就這樣,Ben 慢慢的平靜了下來,又過了一會兒,老師讓Ben回到座位上,Ben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做好后,老師說了一句讓我吃驚的話。“Ben, welcome back. We still love you! (歡迎你回來,我們仍然愛你)”聽到這句話,Ben臉上暗暗的表情一掃而光,稿興的笑了。
看完錄影,主講老師問我們對這段錄影的看法。我說我沒想到time out之后老師會說這樣的話,一般情況下,time out結束后,我還會把孩子再次批評一次,讓犯錯誤的孩子以此為戒。對于我的疑問,主講老師是這樣解釋的,time out的目的并不是懲罰學生,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個很“糟糕的人”, time out的目的是讓孩子有一個機會自己平靜下來,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為,ABC終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走向成功。錄影中那位元老師的一句“歡迎你回來,我們仍然愛你”,給Ben傳達的資訊是 “你仍然是個好孩子,我們愛你,我們相信你會改正你的錯誤”;給其他孩子傳達的資訊是“不要因為Ben犯錯誤就對他另眼看待,他仍然是我們當中的一員。我們仍然要愛他”。
我從事老師這一行業十幾年,有幸觀摩過許多老師的課。但是從來沒有聽過哪一位老師對學生說過這樣一句話,尤其是對一個犯錯誤的學生。這句話深深的打動我的心,它讓我深思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讓孩子在通向成功的這條路上摔倒了,再爬起來,繼續前行,還是只是為了簡單的懲罰孩子的錯誤,卻讓孩子在原地停步不前。
注:time out 是在幼稚園或者學校采取的一種處罰孩子的辦法,一般針對情節比較嚴重的行為,受到處罰的孩子會被要求離開其他孩子,自己單獨坐在椅子上,直到老師規定的time out時間結束,才可以回到群體中來。
(三)幾位老師做同樣的事情(All the teaches do the same thing )
參加這次培訓,還有一個非常大的收獲,就是如果對孩子的管教,同一房間的所有老師如果做同樣的事情,也就是采取同樣的策略,教育的效果非常明顯。
舉例來說,每次培訓后,我們同一房間的三位老師會有一個共同的作業,就是針對某一孩子的某一不好行為作出一個應對的策略。策略不要求復雜,簡單易行可,但三位老師都要做同樣的事情,還要一直堅持一段時間。如小Mark總是亂丟玩具,我們的策略就是鼓勵他幫助老師整理玩具,然后給予獎勵;和他經常討論游戲的規則,不可亂丟玩具,以強化這一概念;如果行為越格,則要采取相應的懲罰。原則是獎罰分明,重在鼓勵。我們三位老師一直堅持這樣一個多月,他的這一壞習慣有了明顯的改善,這真讓我們稿興。
其實以前我們對他的這一不好習慣也有過討論,但是沒有形成具體的行動計劃,時松時緊。看來,無論作為孩子的家長還是老師,各方面如果能夠在某一方面達成共識,并堅持下去,產生的效果可能會好一些。
(四) “假裝看不見”(Ignoring)
在這次培訓中,我還學到了一個妙招,就是“假裝看不見”。其實這并不是英文原詞“Ignoring”的表面意思。但我覺得翻譯成“假裝看不見”,更能表現這條妙計的內在涵義。
其中還有一個小故事,一次培訓的一位主講老師到我們幼稚園來考察我們這幾位參加培訓的老師。一上午的觀察結束后,她給我們提出了一些建議。其中一條就是:老師要對孩子們一些小的、不好的行為采取“Ignoring”的辦法,而把注意力放在那些好的行為上。她進一步解釋,這樣做的原因是:
一、 對于那些努力表現好的孩子很公平,他(她)們良好的行為得到了應有的關注。因為許多孩子因為很乖,或者過于安靜,反而容易被忽視。時間長了,一些孩子就放棄了努力。
二、 老師對于良好行為的關注和大力表揚,會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
三、 對于一些管不住自己的孩子也很公平,他(她)們也有與其他孩子一樣被表揚的機會,而不是總是被批評的對象,形成良性回圈。
她還特別提醒我們,當然這些被“假裝看不見”的行為是一些小的、不會傷害到自己或他人的行為。
據研究發現,在教室中一位老師對于學生負面行為的關注超過對正面行為關注的2.5倍。這樣的后果往往是教室氣氛緊張、老師和學生的壓力增大。從而讓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按照這位老師的指點,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我改變了一下教學方法。開始用放大鏡放大孩子的優點,看到孩子們做的好的地方,都及時給他們肯定和贊美。而用忽視鏡來看待他們的小錯誤,效果果然不錯。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文章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