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斯特原為了情報工作而使用測謊儀,1966年他給植物澆水時,連接葉片的儀器竟畫出一種曲線,顯示和人相同的情緒反映,他吃驚不已。有一次他動念想用火燒掉植物葉子,只是想,還沒動作,指針立刻做出劇烈反映,使他意識到植物有知覺、感情,知道他想什么。這些驚人的結果促使他展開相關研究。
一步步的,巴克斯特走近微小的生命,看到他們不為人知的一面。例如他將未受精的雞蛋連上電極,發現有和處于孵化期的雞蛋心率相同的曲線;也發現優格當中的益生菌是活的,會對其他優格中被加入伏特加酒殺死的益生菌產生反映。更有一次他的伙伴Steve看到雜志內養眼畫面時,從Steve身上采集來,接在儀器上的白血球竟做出劇烈反映,這使他得知從主體上被分離的細胞仍和主體有一定聯系,也令Steve改變原有固執的觀念。
然而巴克斯特的研究迄今難以被主流科學界接受,主要原因是實驗重復的困難。許凱雄說,巴克斯特做出的具代表性的實驗有一個共同因素,就是當下他動了真念。之后重復同樣的實驗,若存有試驗的念頭而非真念,植物會知道,就無法做出相同結果。因此實驗設計必須考慮到植物有感知能力的因素,但許多科學家不相信,也不愿遵守。
生命本身的復雜性,可能遠遠超出物質層次,很難被現有科學手段所探測。許凱雄說,目前生命科學對物質的認識已經相當精細,但仍說不清楚生命到底是怎么回事,因此有些ABC的科學家,后來選擇走入宗教、神學領域去追尋真理。現場他也預告精采的《植物,也有情緒》將于農歷年的前后與讀者見面。(weiab.tuozhan.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