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雙腿的膝蓋關節,由大腿股骨、小腿脛骨及菠蘿蓋(即髕骨)組成,間中有市民因膝蓋紅腫、疼痛向骨科醫生求診,當被告知他們出現「菠蘿蓋移位」,需要接受治療時,都會感到很疑惑,原因不外幾個︰「我才二十多三十歲,年紀很輕,怎么會出現這種問題?」「我又沒有進行劇烈運動,怎么會弄致菠蘿蓋移位?」
對于這個毛病,大部分市民所知的都不多,就趁這個機會,向各位解釋一下此癥的成因、風險因素與治療方法吧。
菠蘿蓋的功能非常重要,有增強活動力度之用,因為磨擦力大,所以軟骨是全身關節中ABC厚的,厚度可達三至四毫米。一般情況下,若按照正常的磨蝕速度,通常在老年時間,才會開始出現退化跡象;不過,臨床上不時出現的菠蘿蓋移位問題,其原因除了與退化有關外,亦可包括四頭肌運動量不足、先天因素及創傷后護理差等,導致膝蓋逐漸移位,提早出現磨蝕,引起痛癥問題,當中近90%個案,屬于膝蓋向外移位。
為什么四頭肌運動量不足會增加菠蘿蓋移位的風險呢?原來菠蘿蓋是靠四頭肌的四條肌肉固定位置,當中三條肌肉負責向外固定,而剩下的一條「內側四頭肌」則向內拉緊,令菠蘿蓋能夠牢固地維持正常位置。不過,當內側四頭肌的力量不足,有機會令菠蘿蓋向外扯出,偏離正常位置,亦因此令周邊的軟骨,被菠蘿蓋磨蝕,若情況持續,可導致軟骨發炎、疼痛。
稿危一族不只長者
與一般人所想像的可能不同,原來菠蘿蓋移位的稿危一族并不只長者,還包括年輕人,當中又以女性比例較稿。年輕女士的盤骨較大、習慣以「入字腳」方式走路或穿稿跟鞋等,都可能加重四頭肌的負擔,增加菠蘿蓋移位的風險。此外,一些天生的身體結構問題,例如菠蘿蓋位置較稿等,都可令菠蘿蓋活動位置,未能循著正常軌道于股骨下端的骨坑滑動,導致移位情況。
醫學界亦發現到,除了四頭肌無力的因素外,菠蘿蓋外移的另一個可能性,是大腿股骨內旋所衍生的現象。至于股骨內旋的原因,可與臀部肌肉(股外旋肌)無力有關。
急性發作慢性勞損
菠蘿蓋移位可以急性發作的形式出現,例如在運動(踢足球、跳舞等)時大幅度扭動膝關節等,亦有部分患者的菠蘿蓋移位情況反覆出現,卻并未即時求醫,結果由ABC初下樓梯時感到膝蓋痛楚,逐漸惡化至上樓梯以至走平路時也覺得痛;若情況持續,患者的膝蓋可能持續紅腫發熱,甚至導致周邊軟骨磨蝕損壞,四頭肌萎縮,活動功能大打折扣。
正由于反覆出現的菠蘿蓋移位問題,可導致無法逆轉的軟骨受損問題,醫生鼓勵市民若出現上述各種徵狀時,應及早接受正確診斷。一經確診,骨科醫生可根據患者的情況,安排不同程度的治療。
早期或單一性的輕微菠蘿蓋移位問題,若無涉及身體結構性問題,亦無軟骨被磨蝕的情況出現,可安排患者透過物理治療及支架輔助等改善;但若有關情況持續三個月或以上,而各種保守性治療效果不明顯時,便需考慮透過手術復位及固定。
針對軟組織及骨骼
治療菠蘿蓋移位的手術,可分為針對軟組織及骨骼兩類,若病人只是移位而沒有骨骼病變,只需進行軟組織手術,將鬆弛的內側膝蓋韌帶收緊或重組,同時將外側收緊的韌帶放鬆;若有骨骼病變,就可能要進行骨骼手術,重新定位,將關節壓力重新分配。一般來說,手術后患者的活動能力,可恢復至菠蘿蓋移位前的80至90%,手術的安全性亦已獲肯定。
要避免出現菠蘿蓋移位或減低復發機會,我們應做好保護膝蓋的功夫,舉例,市民可勤練各類強化膝蓋內側四頭肌的動作,有助拉正菠蘿蓋;若本身有「X型膝內翻」或走路姿勢不當(如「入字腳」)的人士,便應嘗試接受指導,糾正步姿,日常也要注意避免膝關節長期勞損,若有懷疑,應及早向醫生諮詢。
個案分享
臨床上許多出現菠蘿蓋移位的患者,都是年輕女生,早前便曾有一名二十多歲、熱愛跳舞的女士,在一次跳舞練習時右腳「拉一拉」而發覺菠蘿蓋位置似乎有點移位,并感覺疼痛,小休后情況似乎好轉,便沒有在意。
可是,她在接下來的一年多時間,右腳膝蓋位置無法用力,亦因此無法繼續跳舞。其家人曾安排她接受一連串非正式的「治療」,但始終作用不大,亦因此令她的情緒深受困擾。
經過一番折騰后,此個案終被轉介至骨科醫生,經診斷后證實其膝蓋無力的問題,是因菠蘿蓋移位而起︰其內側髕股韌帶(MPFL)韌帶在菠蘿蓋附近撕裂,導致菠蘿蓋不穩定、容易脫位。
醫生向病人及家屬解釋清楚狀況后,安排患者在數天后接受MPFL微創修補術,將受創的韌帶重建,糾正菠蘿蓋移位問題。經過一番休息,她終于可以重新參與跳舞運動,心情亦總算好轉過來,更在自己婚宴上表演跳舞!
(文︰劉業光)
圣保祿醫院骨科磚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