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歷經關東大地震、阪神大地震的鉅變,不但沒有震垮他們的信心,反而加速了復興的速度,彰顯了日本民族不同凡響的韌性。
NHK每天中午過后有一兒童節目,主持人和2~3歲的孩子玩在一起,孩子們隨時會被暗示先來后到的“行列”概念,潛移默化之間讓孩子們接受了“行列”的觀念,然后變成習慣。日本人既然從小接受了排隊教育的訓練,當然長大后便以“不排隊”是反邏輯的行為看待,而這項習慣也成為日本人從幼兒到大學、社會體系,根深蒂固不可違逆的行事準則。
據報導,涉谷附近的zhongyang快速道路上,停滿了寸步難行的各類汽車,綿延數公里,但沒有一部汽車按喇叭,也沒有一部跑路肩投機。巖手縣加油站排長龍的汽車,按規定每次只能加1,000日元的汽油,直到加油站快沒油了,也無人按喇叭催促前面的車子快走。在開放免費取物的便利商店,排隊的人進入店內只取自己要用的物品,也不會多拿其他東西,這種自制的精神頗令人稱奇,但日本人卻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道德習慣”。
有人說:“衣食足而知榮辱”,可貴的是在環境極端惡劣、身心遭受極大橫逆的情況下,日本人依然默默地承受下來,依然守秩序排隊領食物;沒有爭吵、沒有騷動,一切表現得平靜而理性,災民們說:“我只要活著,別無要求。”
我們再三的思索,為何他們在這種逆境中還能保持令人敬佩的理性表現,原因在幼時的教育及社會形塑的氛圍,默默地導正每個人從小到大的行事風格,讓忍的精神成為社會道德習慣的準則,也成為“民族性”的表征。◇
(本文作者為前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淡江建筑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