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我在網上查看到了一位明朝皇后對教育方法的論述,原來中國人傳統的教育方式也并不是只有“棍棒”,就像西方人的教育也并不只是像《成長的煩惱》里面那樣像朋友一樣談談心那么簡單。教育孩子,就等于是參與規范一個人的人格,真是個軟硬功夫。
明仁孝文皇后徐氏在《內訓?母儀章》里說:“孔子曰:‘女子者,順男子之教而長其理者也。’是故無磚制之義。所以為教不出閨門,以訓其子者也。教之者,導之以德義,養之以廉遜,率之以勤儉,本之以慈愛,臨之以嚴格,以立其身,以成其德。慈愛不至于姑息,嚴恪不至于傷恩。傷恩則離,姑息則縱,而教不行矣。”
原來,做母親的是要在日常的生活中把道德逐漸的教給子女。即使古代婦女不出家門,也能教育好孩子。而孩子心中有了道理,出門也不會學壞了。拿什么來教呢?用道德義理來引導孩子,用謙遜廉潔的品德來培養孩子,用勤儉來給孩子做表率,本著慈愛來對待孩子,用嚴格來管理孩子,用這些教育來使孩子在社會上有立足的根本,來成就孩子的道德。慈愛卻不讓它達到姑息的地步,嚴格卻不讓它達到傷害仁善的地步。如果傷害到了仁善,孩子就遠離你了。如果姑息,孩子就放縱自己了。那么這樣一來,教育就沒法繼續下去。
看來,對待孩子,家長在兩頭都不能走極端。家長要先能夠控制自己,看到自己做法上有無偏頗。慈愛和嚴格都不是ABC終目的,ABC終的目的是把正統的道理真正的教給孩子,讓孩子接受,這才是為人父母的對孩子的真正意義。而在要求孩子的同時,家長也能看到自己在做人方面還有哪些欠缺,從而改正自己。這其實同樣也是提稿家長自己的修養的一門藝術,如果做好了,過程中孩子和家長都能受益。@*
(http://www.tich.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