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玉,一見到她,就覺得她很像是在山野中長大的小女孩一樣,又黑又瘦的臉蛋,鑲著一對倔強的雙眸。剛來的時候,只要是別人稍一碰她,整個人就像是點燃的火藥般的不可收拾;無論對方個兒多稿、拳頭多大,一點也嚇阻不了她!
在一次又一次的接觸后,我總會多留些目光、多說些好話在她身上,對她有一份莫名的憐惜,好像在和自己的小時候對談一樣。
每次我們在校園里碰面,她會老遠就對我用力的揮手,然后氣喘吁吁的跑過來,和我手牽手的邊走邊聊天,我們說一些自己的心事,也說一些無關緊要的瑣事。慢慢的,她易怒的情緒日漸平穩,聽我講故事時也愈來愈磚心了,班上老師也常在我面前稱贊她的進步。
有一天,她對我說了個故事……。
小玉從小就住在鄉下的伯父、母家,一直認為他們才是自己的爸媽;在那里又快樂又自由,沒想到國小一年級突然被送到臺北來念書,臺北的媽媽很嚴格,一天到晚嫌東嫌西,還常常批評鄉下的媽媽沒教好。只要一被罵,小玉就會更想念鄉下的媽媽,常常打電話回鄉下,哭著要人來帶自己離開臺北。有時還想偷跑回去,無奈太遠了,己經認不出回家的路……。
當我聽著小玉敘述著鄉下的天有多藍、樹有多稿時,眼前不禁浮現出她跳躍在陽光下的畫面;看著她邊說邊笑的那種神采,真令人有一股說不出的感動:好像她就是山、她就是水一般……。
在那兒,沒有人會罵她,只有無邊無際的大自然任她遨游;而她也不了解臺北的媽媽為什么老是對她不滿意,其實她只是還看不懂沒有滿天星斗、成群蝴蝶的都市罷了!
許多父母因為種種理由在孩子仍是襁褓時期,便狠下心將孩子托給鄉下的親人帶。一個星期甚至一個月才見一次面,在幼兒的整個成長過程中,“父母”這一欄幾乎是空白的。
親子間沒有重疊的生活經驗,各自在不同的時空中過著不同的生活;直到要上學了,才突然想到這孩子該回來受“比較好的教育”時;就理直氣壯的立刻把孩子連根的拔離他熟悉的環境,硬生生的將他移植到一個全然陌生的地方來。
試想孩子此時的心境,該是多么的不適應與害怕!
的相處,是需要多少的愛才能彌補這些年來的空白?如果想培養良好的親子關系,應先以寬廣的心胸接納理解孩子的一切,才能讓孩子盡快的重建安全感。
不要急著去糾正那些“生活常規”,那些屬于我們自己家里的游戲規則,會在他確定自己也是屬于這個家的一分子時,心甘情愿的與我們共進退的。
“責罵”只會讓孩子更相信我們是不愛他的(所以他才會在小時候就遠離父母身邊),讓他更沒有“回家”的感覺。
“愛”從來只有在好聽的字眼中才會釋放出來!“情”從來也只有在溫柔的心境中才會感受得到!
——轉載自臺視文化出版社《我是壞小孩?》
(http://www.tich.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