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的候選人︰
1、一再失敗的兒童,包括低成就的兒童,智慧不足兒童,學習障礙兒等。
2、一再被斥責為愚笨的兒童。
3、被老師或父母過稿的期望〈父母老是拿左鄰右舍的同學的好成績,或自己家中成績ABC的兄弟姊妹,來與該童比較,使他感覺永遠不如人〉而一再挫折的兒童。
4、兒童環境巨變:如國中生改編至升學班,突然面對許多ABC學生的競爭,功課嚴重落后至倒數ABC、二名。或父母離異,父母均不要該生,父親做生意忙,常常出國,在家時常常責罵該生、該生面對如此無可奈何的境遇,形成“我不好,你好?”〈無可奈何〉。
1、主要行為特征:絕望、灰心(powerlessness)
2、表像行為是:(逃避、退縮的行為;精神疾病)
(1)、 逃避(每天8:30才來上課)、退縮的行為(下課時間不理人,自己看故事書)、不參與(班級事一概不參加)。
怠惰(上課不磚心、睡覺;家庭作業拖拖拉拉,寫到三更半夜)、愚蠢(無目的地亂舉手);荒繆(晚上上網色情網站聊天室電玩至凌晨)。
放棄(走路沒精神。別的同學侵犯他也不在意,不會站出來為自己說話。);無所謂(對處罰不在意、不改進;不在乎別人的約束;對所有的功課均無所謂,不在意成績)。
自卑、孤獨(回家時,只有打電動及看電視);躲在教室的墻角(用“不知道”來塘塞所有的“為什么?”的問題)。
(2)、精神疾病包括:憂郁癥、焦慮性疾患、變態恐懼癥、飲食困難、酗酒、嗑藥。
(1)努力取向的價值觀:筆者把人類的價值觀,分為能力取向的價值觀及努力取向的價值觀。前者看重事情的結果,并把成功與失敗和個人的能力劃上等號,因此這種人會非常注意成功與失敗。能力取向價值觀的人,稍遇挫折便一敗涂地、自己了斷。后者看重過程不問結果,即是所謂的“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因此培養學生的努力價值觀,可以幫助他抵抗失敗的傷害。臨床經驗中,相當多數的父母太過注重兒童的成績,因而在有意無意中培養出學童能力取向的價值觀,使得兒童挫折容忍度極低,稍不如意便灰心喪志。
(2)再歸因訓練︰
一般而言,失望灰心的兒童通常都已發展出自我擊敗的歸因,即任何成功都歸之于外在因素造成,反之任何失敗經驗都歸之于自身的責任。對這種自我擊敗歸因的兒童,成功的經驗對他無濟于事,而任何失敗經驗卻會加深絕望的想法。根本解決之道是改變其自我擊敗歸因變成自我貼金的歸因。所謂自我貼金的歸因是,成功經驗歸之于自身的努力或能力,而失敗的經驗歸之于外在的因素,如運氣或工作難度。雖然自我貼金的歸因并非健康的歸因,但是為了拯救極度失望的兒童,不得不用此重藥。
(3)指導學生作自我比較,而非相互比較。自我比較有兩個方法:其一是設定可達成的目標,要求該生努力達成;其二是和昨日我相互比較以求進步。此二種方法均可培養學生之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的動機。
(4)命運(受命所運)與運命(運轉命運)。命運無法改變,但是接受命運的方式是可以改變的。
(5)利用該生的優點做灘頭堡,攻破“我不好”的感覺。指導好行為并立即增強該行為,以期待改變對未來的期望。
(待續)@*
責任編輯: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