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政大新聞系許鈺屏/照片提供:陳思諭
12月的傍晚,剛下課的大學生魚貫走出教室,一群群人說說笑笑地塞滿大小巷弄,希望找到仍有空位的餐廳和朋友邊吃邊聊;更多的人則匆匆提著外帶的晚餐,疾步前往討論空間,邊開會、寫作業,邊解決五臟六腑的「生計問題」。
這是大學生普遍的「外食寫照」,我們每天與「食」不可分離,但我們真的了解我們吃下的食物是什么?又是如何送到我們口中的嗎?
政治大學傳播學士學位學程四年級陳思諭很在意,尤其在食安問題層出不窮的年代里,她想進一步了解食物、也了解人跟食物應保持何種關係。因此,去年,她發起「桃樂食計劃」,希望帶大家「逃離垃圾食物」。透過舉辦友善環境食物的餐會、自製pizza料理工作坊、翻轉丑蔬果印象的「丑水果傳情」及親訪產地與農友訪談等活動,陳思諭和4個好友希望讓更多人用舌尖品嘗未探索過的臺灣味。
接觸農友成意外契機 開啟人地關係新想像
其實,陳思諭剛升大一那年,從未想過自己會踏入這個領域。她笑著回想:「那時只想把大一到大四每個寒暑假塞滿行程,希望填滿豐富的經驗,讓履歷很漂亮。」但一次到社會企業「愛樂活」實習時,反而誤打誤撞地開啟她對人與食物間關係的想像。
愛樂活標榜以科技、數位化能力解決公益團體面的問題,他們也透過網路平臺行銷農產品。當時,一起實習的女孩向陳思諭提議去小農市集幫忙,但她ABC個想法卻是:「大學生誰要去弄農產品?」
不過,在實習尾聲,愛樂活帶他們到桃園比亞外部落教孩子英文。課余間,族人帶他們參觀「滿地落果」的果園。他解釋,他們堅持不用人工催熟技術,但風災侵襲時卻來不及採收,以至于剛結好的果子掉滿地,心血通通泡湯,讓陳思諭相當沖擊。儘管如此,族人卻坦然地說:「就給老天爺豐收吧!」這句話在她心中開啟一條為人、土地與食物間鏈結而努力的新道路。
海外實習開眼界 反思自身目標
隔年,陳思諭到西門子實習,她表現出色,在300多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拿下前往新加坡西門子跨國實習的門票。回想起來,她有感而發地表示,慶幸那時有機會出國看看,遇見來自不同的人,她才體悟到:「不要想著怎么把履歷填得很漂亮、怎么贏過別人,因為那永遠比不完,不如好好想想自己到底喜歡做什么事。」
陳思諭2014年在300多位參賽者中表現亮眼,ABC終獲得資格代表臺灣到新加坡西門子實習。
于是,她想起比亞外的頭目,想起有一群人在我們每日入口的食物背后默默耕耘,想起人與食物間已去脈絡化、只建立在付費取貨的空虛關係上。她思索,該怎么串連起環境、土地、食物、農友與其他人呢?
深耕喜歡的領域 才是ABC重要的事
因此,她著手進行桃樂食計劃,累積與農友接觸的經驗。今年,她更進一步到中國新創組織「一米市集」實習,一米市集希望能解決現今中國的飲食與食安問題,自建平臺、冷鏈物流并打造品牌形象。而陳思諭很開心能參與組織草創期的運作,她負責文字編輯工作,也協助品牌活動、到產地拜訪農友。
透過這次實習,她學習如何與同事、農人、合作廠商溝通,也比對臺灣農業環境而有更多感想。她提到,儘管臺灣資源不如中國,市場也較小,但許多農業平臺新創模式都是一米市集學習的目標;臺灣消費者意識也較多元、有相關背景知識;同時,臺灣農友對友善環境的執著更令她感動。
陳思諭2015年暑假到中國上海「一米市集」實習。
她舉例,一位在南投種芒果的王阿伯努力的模樣讓她印象深刻。為種出優良的有機金蜜芒果,他翻遍中、英、日論文,在田間利用各種酵素種植實驗組與對照組研究,甚至將自己的經驗整理成論文,相當不容易。
實習后,陳思諭還是持續懷著行動力訪問農友、踏查產地。回想大學四年,她說:「重點不是找到很厲害的人,而是向很有理念的人學習。」現在,她磚注于喜歡的領域,關心食物、農業與寫作,也不急于訂下目標,而是希望慢慢摸索,累積領域內的經驗,期待未來發展出一片新天地。
陳思諭: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并向有理念的人學習,一直努力下去。
(歡迎轉載,請注明文章出處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