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總會給孩子們「ABC的」,琴棋書畫、多國語言,讓他們多學一點知識,為將來做好準備。但,已為兩女之母的林嘉欣反問﹕「誰知道20年后會是怎樣的世界呢?」在現今的「主流」教育下,她逆流而行,形容自己選了一條「難行的路」,任由女兒們隨心所欲,跌跌碰碰,只希望保持她們對生命的熱情,學懂終身學習,即使將來面對任何環境,都能獨自走下去。
4年過去,當長女為了閱讀更多圖書而主動要求學寫字時,她心裏暗喜﹕「還好,還好。」這場教育實驗,漸見成果。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8張)
談到湊女經,林嘉欣從日常生活與女兒相處的細微觀察,說到育兒大道理。她不慌不忙地緩緩細說著,像有說不完的課題;突然回過神來,掩嘴笑道﹕「糟了,阿媽上身,我很長氣呢!」她「長氣」地解說著的,是她的一套育兒理念,源于她相信「everyone is different, special and unique」。
鼓勵孩子有獨特性
在加拿大長大的她,形容當地是一個鼓勵大家擁有獨特性的地方,戴眼鏡的、戴牙套的,可以是爆炸頭,有兩個爸爸亦可,「因此我亦常對女兒們說,姊姊喜歡粉紅色,妹妹喜歡黃色,大家喜好不一樣,這就叫special。大家與眾不同,世界才美好,若全世界都喜歡粉紅色,就會變得單調」。
要保存孩子們的獨特性,嘉欣稱要「好忍得」,盡量讓她們隨心所欲﹕畫畫可以出界,白云可以是紫色的,倒立時走光亦不作聲,爬上椅子上快跌倒都不阻止。她心裏知道,這種種情況在旁人眼裏會被視為冷漠,甚至是管教寬鬆;的確,這與現今怪獸式及直升機式的「主流」教育大相逕庭,但她認為教育的方式不應只有一種,「放手讓她跌倒,能讓她知道爬上椅子有危險,從而學會自理,亦是一種教育!」她又說,其實每個家庭都可選擇不同的教育方式,「只是有一點覺得很可惜,就是大家害怕與別不同,認為不同就是不好」。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8張)
獎項名銜非ABC重要
「裝備孩子,為將來做好準備是好的,但誰知道20年后世界變成怎樣?」說著,她便想起了現年4歲的大女兒的一次校園經歷﹕學校要求學生每閱讀一本書后要簽名,滿30次就能貼堂,大女兒很愛閱讀,但總是不愿意簽名。有一次,她看到別的小朋友貼堂了,便問媽媽為何她沒有,媽媽向她解釋后,她依然不愿簽名。「有時也會有點掙扎,所有小朋友都榜上有名,只是我的女兒沒有!」嘉欣說,「但冷靜下來回想,她的確有閱讀,假如強迫她簽名,令她不是味兒,ABC后失去對閱讀的興趣,不是更糟嗎?」她發現,獎項與名銜并非ABC重要。
4歲前只看書聽音樂
其實,父母命令孩子,要他們服從,照顧「附屬品」就能變得更簡單容易,「但我選擇了一條難行的路」。當大部分家長為求一時方便,遇著孩子扭計,便以電話、平板電腦轉移視線,嘉欣的女兒們4歲前連電視也不看,家裏只看書聽音樂。4年過去,大女兒書不離手,吃飯、吹頭、倒立都要看書;不過孩子開始上學,接觸花花世界,若她要玩平板電腦,媽媽亦阻止不了。「有一天,她看到同學用平板電腦看書,我問她會否都想那樣,她說不想」,她頓時鬆一口氣,「好彩咋!你知道嗎?這段日子是很難捱的!」逆流而行不容易,因此當女兒對「誘惑」不以為然時,她倍感安慰。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8張)
「熱情能keep us learning」
這位媽媽為何如此「忍得」、「捱得」?「當你很認識自己,了解每個人都有其獨特性,包括我兩個女兒,其實沒什么可以動搖到你。」這種領悟,則要追溯2007年,她工作上遇到瓶頸,便停工到巴黎學劇場表演 。「當時我每天上午上課,下午就逛藝術館,就這樣過了半年,十分充實。」這次修行,令她意識到自己很愛表演,同時擴闊了她的思維,「例如悲不一定是哭的」,然后她歇斯底里地長笑幾聲,「我這樣笑也是很悲的」。種種經歷,亦影響她在育兒方面更open-minded,「我很認同一名讀心理學的朋友所說﹕『孩子們是路過的,不要太認真!』」她說,父母無法照顧孩子一輩子,她所能做的,就是保存她們對事物的好奇心與熱情,這已經很成功了,「我對藝術很有興趣,為了逛畫廊可以每天只睡4小時也不覺得苦;我深深明白好奇心與熱情能keep us learning,亦自然能解決生活難題」。
到巴黎學藝的半年,嘉欣說,其實當下并不知道影響如此深,事隔八九年,她仍不時翻閱當時的筆記回味,「看著老師們的理論,原來不止關于劇場表演,還有生命教育,是很闊的」。她認為學習當下,毋須刻意定下什么目標,遇上適當時機,其好處就能彰顯;教育亦同樣,「有一天,大女對我說,很想學寫字,因為她想閱讀更多圖書;我認為這很好,因為是她自發的」,而這成果是需要時間慢慢發酵的。
文﹕鍾家寶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8張)
圖﹕陳淑安、Le French May、受訪者提供
Make up﹕Shuen Kong
Hair﹕Hin Wan@il Colpo
Wardrobe﹕I.T.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8張)
Shoes﹕Reeb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