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這種潛在因子的人,
一旦被"觸發",就會造成極大危險...
人活在世界上,
為了生存,競爭在所難免,
就好像賽德克原住民為了狩獵地盤之爭,
往往不惜賭上自己的尊嚴與他族兵戎相見,搞個你死我活。
有人說,
可怕的是強敵,
因為他們無時無刻都想著把你生吞活剝。
也有人說,
可怕的是朋友,
因為哪時候被自己人捅了一刀、怎么死都不知道。
如果要我選擇的話,
我認為重點不是"敵人"或"朋友",
而是在于這個"人"本質上的"潛在危險性"
心理學上,有一種性格稱為"毀滅性人格",
擁有這種潛在因子的人,通常表面上沒有異狀,
因此平時相處很難被察覺,但一旦被"觸發",就會造成極大危險。
例如情殺,
看起來性格火爆的人,
也未必會真的把對方砍死、分尸,
反而很多犯人平常看起來不像殺人犯的角色。
(國外的很多變態殺人魔也是如此,被抓了以后還沒人相信是這人干的)
"毀滅性人格"
簡單來說就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跟沖動這ABC的差異在于,這種人大多知道"后果"
就算理解后果,仍然因為種種原因或信念,執意要背負著這個后果去"實現"
就像ABC近很紅的"賽德克巴萊"電影中,
從事殺戮的部落首領,理性上知道一定會造成"滅族",
甚至還會波及到無數身為日本人的老弱婦孺,
但因為"驕傲"或"祖靈"這類似的特殊信念,執意展開大規模殺戮。
對于這種情況,
古代多採取"肅清"的策略,
也就是斬草除根,以絕后患。
如同賽德克巴萊里面的日本人,
一廂情愿的認為"教化"能夠改變一切思想,
卻沒想到就是有一群人無論如何都不曾改變"信仰",光這點就足以致命。
今天,
如果我們在面對這種狀況,碰到毀滅性人格的對象,
除了千萬不要當敵人以外,也不該當朋友甚至員工,
能夠疏遠疏遠再疏遠,就某種意義而言,或許才是上上之策...
毀滅性, 疏遠, 潛在, 賽德克巴萊, 人格, 后果, 觸發, 殺戮, 執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