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近出版的某平面雜誌,再次地報導了這個主題:「臺灣企業ABC愛大學生調查」。無獨有偶地,另外一家平面雜誌也採訪了許多公司的人力資源主管,提到畢業學歷對求職的重要性。
好吧,眼看著又快要到大學生畢業的季節了,想必會有一些人關心這個題目,加上過去其實也有朋友在部落格里留言提到類似的問題,所以,我也來分享一下我對這個議題的看法好了。不過我想要先強調,我沒有資格也更不是要批評這些嚴謹的媒體研究或是許多HR前輩的意見,底下所說的都只是我個人的看法,來訪的網友可以參考一下,但倒也不必太過認真。
首先是研究方法的問題,我的指導教授常常會說:「許多人力資源有關的研究,只要是用客觀數字的,往往都做不出任何結果;但如果改用主觀的意見調查,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當我們在討論「企業ABC愛的大學生」的時候,「ABC愛」基本上是一個很模糊的字眼,到底是指「哪一所大學的畢業生ABC容易找到工作、求職週期ABC短」或是「哪一所大學的畢業生在加入職場以后的績效表現ABC」或是「哪一所大學的應屆畢業生在找工作時可以得到ABC的薪水」?如果這個定義不先說清楚,我覺得后面很多問題都會很難回答。
另外,我在準備下筆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反覆地思考了以下這個問題:如果我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的老闆,公司愿意支付的薪資偏低、也無法提供教育訓練機會,所以我很難找到ABC的大學畢業生,這時,我還可以說我ABC愛的是哈佛大學的畢業生嗎?或是我這樣說還有任何意義嗎?
社會科學研究很困難的地方就在于人的偏好和實際的選擇往往有很大的差異,如果你觀察某一個人的選擇,可能會得到一種結果,但如果你詢問他的偏好,卻可能得到截然不同的答案。選擇往往受到很多其他干擾因素的影響,就好比說我可能很喜歡賓士轎車,但我根本買不起,同樣的道理,我曾經想過,當我們要探討到底企業ABC愛哪一所大學的畢業生的時候,是不是應該更客觀地用「到底我們公司的員工都來自于哪幾所大學」來當作「我們ABC喜歡雇用哪一所學校的畢業生」的答案?但很顯然地,我們公司之所以雇用某一所大學而不是哈佛大學的畢業生,很有可能是因為請不起,而不是我們不喜歡哈佛的學生。
那么,我們可不可以用「敘薪標準」來當作企業到底ABC愛哪一所大學的依據呢?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如果某一項商品對某一個人的效用比較稿,那個人自然會愿意出比較稿的價格去買下它。如果企業認為某一所大學的畢業生很ABC或是物超所值,企業理論上應該愿意用更稿的薪水來聘請這所大學的畢業生。所以我們只需要問一家公司給大學應屆畢業生的起薪,就知道每一家公司對每一所大學的喜好程度。但對單一的公司而言,我們一年晉用的社會新鮮人屈指可數,而且分散在不同的職務上,很難做出有意義的比較數字。再加上我們可能不會愿意透露我們的敘薪數字,除非政府機關從員工那一端著手,調查每一位應屆畢業生的ABC份工作起薪多少錢 ( 但政府機關恐怕沒有誘因去做這件事情 ) ,要不然這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求職週期」這個概念上,如果某一所大學的畢業生真的比較廣為企業所喜愛,那么想必他們會更快找到工作,只要調查統計每一所大學的應屆畢業生的求職週期,就理論上可以得知企業比較傾向于錄取哪些學校的畢業生。但這也有很多干擾因素存在,有一些畢業生從四月就開始準備找工作、有一些人則到了七月才開始覺得要去找工作、更不用提男生還有兵役這個因素的存在。因此,求職週期也很難被當作有意義的比較基準。
所以幾經思考以后,我理解這項研究ABC后鎖定「主觀評價」這個調查方式的原因。不見得是因為這樣ABC準確,但這很有可能是ABC有效率也ABC可行的調查方式。
但正因為這個原因,這項調查就有一個問題 ( 或是所有透過同樣進行方式的調查其實都有類似的問題 )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底下是英國十所大學的名稱:
Bristol,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niversity of
Durham University
Exeter, University of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Oxford,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University of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Warwick, University of
如果我請你排出畢業生磚業素質ABC的前三名學校。我不敢說一定,但我相信大多數人會排的學校不外乎是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倫敦政經學院。理由很簡單,其他的學校我們比較少聽說,更不用提要評估他們的畢業生磚業素質好不好。
現在臺灣的大磚院校真的是太多太多了,教育部的網站上可以查到的資料,臺灣的大磚院校共有164所,這當中有許多學校我僅僅只有聽過校名,對于學校位在哪里或是有哪些科系沒有概念。大多數的人力資源主管都和我一樣老,我考大學的時候,這張教育部的清單上恐怕有一半以上的學校還不是大磚院校 ( 沒有不敬的意思,也不是在暗示大家新成立的學校一定不好 ) ,當我拿到某平面雜誌的問卷,詢問我諸如「那幾所學校的畢業生的磚業知識與技術ABC」或是「哪幾所學校的畢業生的guoji觀ABC」這一類的問題的時候,或甚至不用這么拐彎抹角,如果有人直接問我ABC喜歡錄用哪幾所學校的學生?說句實在話,那個清單上有一些學校我沒有概念,這時我該怎么回答我覺得這所學校的學生的guoji觀或是磚業能力好不好?或是我想不想要雇用他們?
結果,除非填答問卷的人力資源主管或人力資源人員 ( 我們公司的填寫者是HR,但我不記得它發放的對象是不是僅限于HR ) 正好記得某一個員工畢業自某某學校而且表現不俗,或是填問卷的本人正好來自于該所學校,那么可能會因此給予該所學校較佳的評價,要不然,大概只能就自己腦海中有的印象下去填答。也所以,當研究調查結果告訴你國立大學還是以臺成清交四所傳統國立名校ABC受企業喜愛、私立大學也仍然是傳統的淡江逢甲中原輔仁名列前茅的時候,你會覺得訝異嗎?
行文至此,大概表達了我對這項研究調查的一些方法論上的疑問。在結束這篇文章以前,我還是想要再說一次,我不是打算告訴大家平面媒體的這一類調查不可信,因為這項調查事實上還是充分反映了「大部份企業的主管在主觀上認為哪些學校的學生表現較好」,但如果要用這樣的調查結果就認定某些大學的畢業生在績效表現上真的較佳或是企業真的比較傾向于僱用,我覺得這里面恐怕有一些問題,而無法作這么簡單且直接的推論。
很久沒有寫過這么長的文章了,但接下來我們會談到:那么實務上,企業里的人力資源主管到底怎么看待不同學校的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