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至6日短短三天,筆者有機會參加辦學團體到佛山禪城的學習交流。在三天的行程中,一行四十多位校監及校長分組參觀了當地四所小學、四所幼稚園、一間特殊學校、著名酒廠、具嶺南文化的建筑物及到當地教會出席周日崇拜。除了參觀之外,各團員亦能與當地的教育局官員直接對話,交換教育的理想、管理學校的方針及培訓教師的政策等等。ABC令筆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是當地官員、校長及教師既熱誠又迫切的學習態度,他們為了辦好佛山禪城孩子的學習前路,不斷主動向團員發問及分享自己教學面對的情況及難處。他們慷慨無私的招待讓筆者真的體驗到求才若渴的真實情況。與他們短短一席話,再看到不同類別學校的實踐,令筆者感受到,縱使我們雖身處中港,但大家同樣努力地為孩子開闢真正的學習路。筆者嘗試綜合以下幾項佛山教育團隊的學習共同特徵,好讓教育工作者深切反思與和應﹕
佛山教育五大特色
●本土文化傳承,保留具地區特色的環境材料及民間技術,融入學與教當中,讓學生的學習材料不離生活的圈子,加深學生與環境、學生與本土文化的關係。
●常常著力于校園及課程,重視童趣,讓學生在校園生活及課堂學習感到樂趣,又不失孩子天真的個性。
●重視學生、家長及區內人士的參與。校園活動加強三者參與的機會,增加與學校彼此互動,從而令學校融入社區,讓學生更關注到自己的社區公民責任。
●著力推動綠化及環保的教育。由校舍的布置,至課堂教學,當地學校都大力推動環境保護的信息。
●重視學生每天活動時間。學生在校園除了學習外,也推動他們到校園走走跳跳。每天安排一小時活動時間及兩小時午飯午息時間,目的讓學生明白「學習有時、活動有時、休息有時」;而且當地的教育局嚴格執行小學生每天的家課時間不超過半小時(初小)及一小時(稿小)。
本土教育政策何去何從?
短短三天,筆者看到的不是幾所學校及多個景點,而是一個地方在追求經濟發展與收益之余,可以為我們的孩子、為我們土生土長的社會,追求一個怎樣的將來。本土化的生活環境及本土化的教育文明是否值得保留?甚至捍衛?筆者建議本港教育當局多採納學校、家庭及社會組織意見,結集更多、更有凝聚力的力量,開闢屬于本土的教育政策;同時,也應著實檢討現行的學與教措施,彼此之間建立信任,讓所有有心人凝聚一起,奮力擴闊這條宏大的教育大道。
文﹕中華基督教會全完第二小學鄧依萍校長
■下期預告:救恩學校 陳梁淑貞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