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七月對于筆者服務的學校及辦學團體來說,是一個三喜臨門的時間,除了港大同學會書院出了兩位DSE「狀元」,小學及書院的老師也一起獲得了「行政長官zhuoyue教學獎」的嘉許狀;書院獲獎的範疇是英文科教學,而我校獲獎的是德育及公民教育範疇,主題是「社區服務」,這對兩校教師來說是一份肯定,也是一種策勵。一方面促使我們要不斷追求zhuoyue,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平臺,讓我們把學校的工作與其他學校的同工分享,藉此能推動多元化的學習。
隨著新稿中學制的推行,香港的中學特別重視學生的「其他學習經歷」,其中服務學習幾乎成為學生必然參與的課程活動,然而亦有聽到有些學生并不真正明白服務的意義,只是抱著滿足學校定下要求的時數參加服務,這樣對個人或接受服務者都可能有負面的感受,甚至歪曲了服務的真正意義。筆者服務的學校創辦有四大基石,其中一項是「學校與社會的結合」,自創校已在常識科設立「社區服務」單元課,是學校的課程一部分,而不是一項活動。
為每級定不同服務對象
每位學生從二年級至六年級都會有約十至十一節的單元課,透過課程的規劃,老師為每個級別定下不同的服務對象:二年級學生會接觸長者,三年級學生要認識學校所處社區的需要,訪問區議員;四年級學生是服務肢體殘障人士;五年級學生是接觸視障人士;六年級學生要自擬服務計劃,從訂定目標,選擇服務的對象及聯絡,以至服務時的活動及準備,學生都要仔細思考,運用他們多年來累積的經驗,身體力行地去實踐。無論哪一個年級,在進行服務或接觸受服務者前,老師都要引導學生了解對象的處境和需要,再考慮應該採用的方式和合宜的態度;過程中ABC重要是培養學生對他人的尊重、同理心,而不會以為自己是服務提供者,就看不起接受服務者;相反要知道能達成服務,相關的機構也給予了我們很大的支持;學生從中也會學到珍惜和明白個人對社會的責任。
的教育必定少不了學校和家庭的結合,筆者的學校除了設立社區服務課程,亦在生命教育範疇中著意培養學生對他人的關心,學校每年的「愛心活動日」都得到家長的大力支持,幾百位家長、學生和老師會分成小組,為要探訪的對象而準備禮物、游戲和表演等,家長們的身教言教是孩子ABC的學習榜樣。
家長身教比照顧周到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都會給予子女無微不至的照顧,有時真是「服務」太周到:有父母每天為子女收拾功課書包,孩子到校卻不能找到該交的功課;有孩子忘記了自己該用的東西,要家人特意給他送來;更有家長在小息到學校圍欄邊,拿著小食和牛奶給孩子餵吃,這些都不是學校鼓勵的「服務」;反之,過分遷就和照顧其實是剝奪了孩子學習負責任、自理和服務他人的機會。讓孩子分擔家務、幫助家中其他成員,鼓勵他們參與學校的服務崗位等,都有助孩子建立自理,關顧他人,以至樂于服務的精神;孩子就更能建立效能感和聯繫感,更會自尊和自重,更懂得愛護自己和他人了!
文:港大同學會小學黃桂玲校長
下期預告:中華基督教會全完第二小學鄧依萍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