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樹木染病后其樹根患部組織會變色,但與健康組織間界限不明顯,而后木材褐化,數月后白腐,長有不規則褐色網紋線。病根表皮易剝離,覆蓋褐色菌絲塊,并黏沾土礫石塊。若樹木感染褐根病未經妥適處理,其結局則是病株急速凋萎,樹木死亡后干枯的葉片與果實可存留在枯樹上數月,或者植株生長衰弱,葉片稀疏及掉落,約1-2年后死亡。
褐根病威脅臺灣農、林產業及綠美化資源,造成經濟上的損失,另本病導致木材白色腐朽,使樹體容易倒伏,形成公共安全隱憂。近年來發現植物罹病記錄漸趨增加,恐有蔓延擴散之虞,目前已成立跨部會樹木褐根病防治推動小組推動全臺防治、宣導及監測工作。
褐根病使樹體容易倒伏,形成公共安全的隱憂。
對于珍貴樹種或老樹可先行施以預防性藥劑灌注。
現依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對褐根病防治方法的建議如下:
1、 已發病地區:
在已發病的區域如沒有足夠的經費,至少需做阻隔病害擴散的處理,如該區域要重新種植木本植物則需清除土壤中病原菌。
(1)阻隔病害擴散 (掘溝阻斷法):
將病主根挖除燒毀,在健康樹與病樹間掘深溝 (超過1公尺),并以強力塑膠布阻隔后回填土壤,以阻止病根與健康根的接觸傳染。
(2)清除土壤中的病原菌:
(a)熏蒸法:將受害植株的根部土壤松開,撿起所有根部并燒毀。清除病根后的土壤需進行熏蒸處理。熏蒸處理的藥劑有邁隆 (衛本) 或尿素配合石灰。
(b)水淹沒法:如發病地區的環境允許進行淹水處理,則不必使用上述熏蒸法處理,以減少使用化學藥劑。本方法也需先撿起土壤中的病殘根,再進行1個月的浸水,以殺死土壤中的存留病原菌。
樹上綁著一大塊標示褐根病防治程序的塑膠帆布。
2、藥劑治療與保護:
感病初期的樹木及病死樹周邊的健康樹木,需施用化學藥劑治療與保護,可使用三泰芬、三得芬、新星、銅快得寧、撲克拉或尿素石灰等藥劑,以藥劑混土覆蓋法或藥劑稀釋灌注法處理。
褐根病之防治方法,雖有多種被提及,但中華永續農業協會的研究顯示臺北市政府曾4年砸1億,卻擋不住褐根病,束手無策。以及褐根病蔓延,大安森林公園拉警報。顯然,廣泛性施用“邁隆”熏蒸處理,徒勞無功,無法滅絕褐根病菌。目前所之防治方法,長久持續大量施用熏蒸劑,衍生抗藥性之褐根病菌菌系勢所難免,而且對生態系破壞性稿,對于人、畜、野生物、微生物多樣性之滅絕之負面作用不容忽視,更何況也不符防治成本效益,且不符具深根系、廣根系特性林木之病害防治原則。
此外,也和所標榜之無毒島、有機農業、生態永續經營之理想、愿景背道而馳,亦和地球村之綠色環保之趨勢大相逕庭。倘若以系統性殺菌劑進行根、莖基部點滴灌注,可藉擴散或輸導作用,反而較易達到觸殺病原效果。職是之故,對于珍貴樹種或老樹先行施以預防性藥劑灌注,或定期以靈敏之分子標記進行檢測,驗證有病原存在時,立即進行藥劑灌注,應可事倍功半,并減少成本,以及藥劑對于根圈土壤之污染和對生態系之破壞。
現行樹木褐根病防治標準作業流程,亦水淹沒法,然于自然林地,就罹病林木或已枯死之林木長期浸水處理,常受水源、地貌、地質所限,通常難以執行。此外,于林地浸水處理成效亦未經驗證;倘若處理對象為尚未枯死之林木,長期浸水,就學理而言,亦不利于林木生長,很可能導致根系缺氧、窒息,或遭受其他喜濕性之卵菌病原侵染,而加速其死亡。
真菌,包括樹木褐根病菌,及層根腐病菌,皆系經地球之長期生態選汰、演化后,可適應之棲息物種,故生態條件適合時,造成發病、感染,此純屬必然;就此原則衡量,事實上無法滅絕此褐根病之病原,只能由樹種、栽培、管理、經營等途徑,降低發病率,經由物種自然演替,維持生態系多樣性平衡。因此,結合早期快速診斷、鑒定、早期治療,以及生態撫育、種植抗病、耐病樹種、合理栽培管理、化學藥劑、生物防治、抗病育種、抗病單株選植等技藝,進行綜合病害管理,應為上策。
* * *
參考資料引用來源: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臺東林區管理處網站──褐根病防治工作
中華永續農業協會──褐根病防治對策
@*